原標題:社會認知存在明顯分歧 轉基因在中國亟待權威正身
“聽說轉基因食品好像對人體不太好。”
“有一些危害可能還是想不到的吧。”
“安全這種東西很難說,有的數據是理論數據。實際上應用下來,現在看不出,要幾代人以后才能看得出問題。”
“國外的話,例如美國其實就有一些案例了,還是蠻科學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對轉基因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歷史。但是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轉基因”依然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匯。迄今為止,雖然我國實驗基地里的轉基因水稻已達到應用水平,但國家仍未放開轉基因水稻的種植和推廣。普遍認為,制約轉基因食品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對于轉基因食物安全性的擔憂。
那么,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表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有定論。“首先從理論上講,轉基因只是傳統育種的一種延伸。轉基因的育種能精確地把我們非常了解的一個基因拿出來,轉移到另外一個生物去這樣來改造生物,它比傳統育種更精確。第二,轉基因食品上市以前要進行嚴格的科學評價,比如說毒理學的,致敏學的、致畸形的等等。沒有哪一種食品像轉基因食品這樣受過如此嚴格的和挑剔的科學評價,所以轉基因食品上市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一起安全事故。”
像羅云波這樣支持轉基因的專家不在少數。今年7月,我國61名兩院院士曾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同一時間,轉基因大米試吃活動也在我國多個城市展開。然而,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時發現,專家密集的推廣對于打消民眾憂慮效果不明顯。
“專家經過實驗調查的,有結果的,應該會相信他們。”
“專家比較多,有的專家這么說,有的專家那么說。只能憑自己感覺辨別。”
“最好他(專家)自己吃一下。”
“有時候專家說的不是真話,是為了利益。”
目前,農業部網站上刊登有我國已經發放的轉基因作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及其種植情況。然而,鑒于轉基因技術的復雜性,民眾似乎渴求更多的權威發布和解釋。例如近段時間,有研究人員使用小白鼠、豬等動物進行轉基因食物安全性實驗受到網友吐槽,懷疑其權威性。對此,農科院生物所所長林敏表示,實際上,有關部門已使用國際通行的食品安全評價機制進行檢測,足以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針對轉基因食品,國際的共識是,對已經產業化的轉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等可食用的轉基因作物,現有的評價技術系統就足以對作為食品的轉基因作物和飼料進行科學評估了。所以說目前國際上已經產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和歐盟雖然不種,但是他們大量進口用于食品和飼料,他們進口的這些轉基因食品和飼料都不做(例如)目前國內由于民意炒起來的猴子實驗等測試。”
林敏還強調,目前我國對轉基因產品的防范和風險管理科學有效。例如我國對“轉基因”食物的標識制度是全世界最嚴的,這有利于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全球關于轉基因食品標識有三種類型,一種是美國和加拿大,它就不標,它認為轉基因食品和現在的傳統食品是等同的。那另一方面,標識了并不等于不安全,只是表明這是轉基因食品,你可以有選擇權。基于這種考慮,歐盟和日本采取定量標識制度:就是當轉基因成分含量大于5%或者1%,我就標識。而中國才是最嚴的標識制度,因為我們采取定性標識。就是我們有一個目錄,例如轉基因大豆油只要在目錄中,不管你含量多少你都要標,這是有法律規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