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華網重慶1月24日電(記者牟旭 李松 陶冶)重慶江津區燕壩村村民劉興陸的打工方式在中國農民中屬于“少數派”:他不在沿海城市,不在臨近的城鎮打工,而是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打工。 他所在的重慶江津現代農業園區里,重慶亨佳農業開發公司流轉了3400多畝地種植檸檬和柑橘。劉興陸將家里的6畝土地租給了該公司,自己也給公司打工。土地租金加上務工收入,他一年能掙2萬多元,并不比外出務工差。 把園區內農民組織起來,依靠資本、先進的農業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模式,亨佳公司打造了一條自主掌控的農業全產業鏈,其做法代表了當下中國農業的新趨勢:工商資本正加速進入并開始重塑中國農業。 國家統計局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第一產業投資(不含農戶)9241億元,同比增長32.5%,不僅超過全年固定資產投資19.6%的同比增長,也遠高出第二產業17.4%和第三產業21.0%的投資增速。實際上,中國農業投資已連續數年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隨著農業的產業價值被工商企業重新發現,資本加速進入農業以提早布局、搶占先機是必然結果。 農業專家表示,工商資本的進入給現代農業帶來了三大改造:一是用信息化改造農業;二是以工業生產理念管理和經營農業;三是建立農產品(8.40, 0.27, 3.32%)質量安全可溯源機制。 重慶亨佳公司總經理楊杰介紹說:“我們還雇傭了50多名技術人員,專職從事除草、滅蟲、嫁接等管護工作,不噴殺蟲劑,產出的檸檬、柑橘能達到綠色食品要求,并全部出口到歐洲國家。” 同樣開始“務農”的還有諸多非農巨頭:聯想控股“下鄉”種起了藍莓、獼猴桃,民生銀行(7.06, 0.01, 0.14%)賣起了金槍魚。網易和京東則分別宣布過要養豬和種大米。 聯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團也著眼于全產業鏈經營。在青島,佳沃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藍莓全產業鏈企業之一,業務范圍涉及種苗繁育、基地種植、果品加工、銷售及進出口等多個領域;在四川,獨立建設了萬畝金艷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園區。 佳沃集團總裁陳紹鵬曾表示,中國農業上下游割裂,技術、管理落后。為了確保食品安全,聯想控股只能從基礎做起,從源頭到餐桌親自示范,慢慢培養產業鏈條中的合作伙伴。他還表示,農業生產高度分散、很難標準化,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之一,佳沃對策的切入點首先是全程可追溯。 工商資本下鄉要實現產業化經營需要大規模流轉農民的土地,然而,一些地方曾出現地方政府和村兩委“合謀”,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名義侵犯農民土地承包權的情況。還有不少地方以休閑農業或開發鄉村旅游的名義在農村圈占土地。 農業部門統計,2012年,各地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轉總面積的10.3%。由于利益協調機制的不完善,資本入農帶來了土地流轉糾紛的增加。2011年,農戶與其他主體間發生的土地流轉糾紛比2010年增長16.4%。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劉俊認為,工商資本下鄉增加了農民收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土地撂荒等問題,但如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種糧不賺錢的基礎性問題,這些成果不能持久。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去年底表示,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工商資本的支持和參與。對于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搞規模種養的,要盡快制定準入和監管辦法,限制“非糧化”,禁止“非農化”,更不能允許變相搞莊園、建別墅、修度假村。 長期研究農業問題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表示,2014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制度,嚴禁農用地非農化,同時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 張孝德說,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食品安全,依靠農民合作社也是有效途徑之一。據他介紹,在山西永濟縣,一些農民自發成立了有機農產品合作社,實行共同采購、共同種植、不噴農藥,種植有機棉花和糧食。 他表示,農村是熟人社會,社員只要有危害食品安全的做法很容易被發現,也會被清除出合作社,合作社的這種自我監督機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