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近日,通威集團斥資6億打造的黔江100MWp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預計,該項目將實現年發電總量約7000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省2.7萬噸標準煤,這將實現綠色能源生產和促進能源經濟結構轉型。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通威集團在環境惡化、新能源革命爆發的大背景下,大力推動光伏產業布局,構建起上游高純晶硅、中游高效電池片和下游光伏電站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新農業+新能源雙主業高效協同發展。
光伏行業新速度 “整個項目跨越了10多個鄉(鎮),線路長約45公里,項目從4月初開始建設,6月30日正式并網,80天工期,創造了光伏行業的全新速度。”深圳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鄧衛平介紹。 憑借著項目團隊專業的技術和運營支撐,項目建設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山地環境復雜等諸多挑戰,以打造“工期短、質量優、效益好”精品工程為目標,結合工程實際,全過程嚴格把控安全、進度、質量、造價,確保工程各方面協調、快速推進。
鄧衛平還表示,在國家鼓勵和支持的清潔能源項目的大背景下,施工過程重點考慮了環保問題,光伏場區的施工基本采用了單立柱樁,對地表的擾動非常少。整個項目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同時,每年7000萬度的清潔能源注入到黔江的電力中,對整個重慶的電力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新能源產業鏈布局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目前全國掀起了一輪環保風暴,很多企業面臨“關、停、并、轉”的情況,這給環境安全帶來利好消息,但同時企業也失去了較多商業機會。 針對解決環境安全和商業發展的矛盾問題,劉漢元表示,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將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未來將是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和電力生產清潔化的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還將催生對儲能應用、智慧電網的需求。粗略測算,如果我們三五年內實現能源消費增長的再生清潔化供應,二三十年時間內實現部分到大部分化石能源的替代,將會在國內形成百萬億元產業規模,一方面推動我國經濟適度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將有效解決我國資源和環境發展的不可持續問題,徹底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劉漢元指出,近十年來,中國光伏行業在降成本、規模化的過程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當前,中國已占據全球70%以上的光伏產業份額,加上臺灣地區同行,中國占據了全球整個行業85%以上的市場份額,其影響力不亞于甚至超過了中國高鐵在全球的影響力。
2017年是通威進入光伏產業的第十個年頭,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在產業鏈上游,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晶硅產能達2萬噸,產能全國第三、各項指標行業領先。產業鏈中游的通威太陽能(合肥、成都)有限公司到今年年底將實現近6GW產能。未來3到5年,通威太陽能電池片環節規劃建成總計10GW產能,將成為全球最大、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此外,通威“漁光一體”創新模式將通威農業、新能源兩大核心產業有機結合,該模式的成功推廣不僅引領了中國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革命,更順應了當下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漁光一體”智能化養殖 通威集團總裁禚玉嬌著重介紹了通威的“漁光一體”創新模式,即將光伏發電和水產養殖有機結合,通過在水面上架設太陽能光伏組件,水面下養殖魚蝦等水產品,達到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協同發展。 早期,通威深耕飼料產業,其水產飼料市場占有率超過20%,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如今,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條,通威實現新農業和新能源兩條腿走路。禚玉嬌介紹到,“漁光一體”項目便是有意將通威的核心優勢結合起來,打造垂直細分領域的優勢項目。 對于“漁光一體”的項目,劉漢元補充說,該項目整合兩大產業優勢,既可以實現智能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產養殖,又可以充分利用水上空間發展綠色能源,做到養殖過程中真正的綠色產品和綠色能源雙發展。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