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訪網 訊:“真實就是力量,科技創造財富”。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位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太平川鄉的千畝旱稻基地傳來喜訊,經過專家測產,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創造了當地水稻旱作的歷史記錄,遠遠高出了當地農戶的期望值。
(高坤與來自袁隆平家鄉的戴樹根深入稻田考察)
佳木斯高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聘請袁隆平院士為公司終身榮譽顧問,公司掌握兩大核心發明技術:一是寒地水稻旱作綜合栽培技術,二是袁氏專用肥料。同時公司還獲得了一種無公害飼料的國家專利。
(袁隆平院士與高坤合影)
“敢想事、敢干事、干實事、干成事、干好事、干大事”,幾年來,佳木斯高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坤一直為實現袁隆平院士“寒地粳稻造福人類”的宏愿不懈努力,讓平安米和放心米走進千家萬戶不停探索和實踐,為創民族品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努力尋求一個種植與發展模式。
(高坤與青龍山農場基地負責人祁洪森在基地考察)
2017年,高坤在劉福地等人的協助下,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農墾建三江管局青龍山農場和吉林省公主嶺市農安縣及遼寧省遼中縣、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等五省區共計種植旱作水稻11000余畝。國慶節到來之際,經過農業專家及合作社負責人和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技術人員測產,黑龍江省平均畝產450公斤,吉林省平均畝產500公斤,遼寧省平均畝產達600公斤,內蒙古自治區平均畝產500公斤。
(高坤與黑龍江青龍山農場鑫鵬水稻合作社負責人高俊查看旱稻長勢)
2017年,黑龍江省灌漿期旱情比較嚴重,吉林省水稻孕穗期高溫少雨,遼寧省春夏兩季嚴重干旱,內蒙古自治區水稻整個生長期都比較干旱。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均靠自然降水取得了如此高的產量,令種植戶及合作社負責人喜出望外。
近年來,水稻旱作特別是寒地的水稻旱作推廣遭遇了重重困難,特別是農戶認識不足,大多農戶還是傳統方法種地,認為水稻生長離不開水,對寒地旱作水稻品種認識不清,甚至有人還錯誤的認為旱作水稻品種是“旱粳子”:品質差,不好吃,產量低。不僅如此,關鍵的保苗和滅草技術,農戶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和運用。因此農戶及合作社急需一只專業化、責任心強的種植團隊,從種植到秋收為農民或合作社提供一條龍的服務。
農戶看到水稻旱作的田間長勢后,對這項省水、省工、省錢、省心、收益高的種植方式表示認同,紛紛表示準備嘗試種植,也有很多合作社想大面積種植和推廣。
佳木斯市農委及湯原縣委、縣政府部門近年來一直關注這項技術、成本低、收益高的種植方式,認為佳木斯高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當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闖出了一條新路,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科技致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高坤在吉林現代化農業研討會上演講)
負責人高坤表示,寒地水稻旱作的成就來自于黨的好政策、創新的農業高科技和愛土地人們的努力,是幾代人心血的結晶,是團隊協作攻關精神的結果。水稻旱作具有節水、節能、綠色、安全、口感好等特點,該項專業技術和種植方式解決了糧食高產、高質、綠色健康系列問題。如今旱作水稻綜合栽培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多年如一淚化雨,潤澤稻海無歇時”,做為袁隆平院士學生、聯絡員、基地總負責人和寒地水稻旱作領軍人的高坤表示,學習“愛國、感恩、求實、創新”的隆平精神,要為農民糧食增產、增收做實事,為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坤等人查看田間長勢)
高坤介紹,2018年公司將投資200萬元,科學布局,建立寒地水稻旱作示范田網絡,以點帶面,全面加速推進這項利國、利民,造福社會的惠民工程,打造寒地水稻旱作精品樣板,為總書記提出的“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不懈努力,“跟黨走、高科技、愛土地”,為國家農業增產、增質、增效、綠色引領不停探索和總結,爭創寒地水稻旱作畝產世界最高紀錄。
“洗禮方能驗忠誠,追夢就是圓夢時”。 (記者 趙正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