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農業經濟發展芻議
半壁江山的寧夏西海固,因其貧甲天下而聞名全國。西海固地區共有耕地636.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3.5畝。山大溝深,農業資源奇缺,自然災害頻繁。年降雨變幅大,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大部分雨水白白流失,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貧瘠,農業生態環填十分脆弱,農業生產處于惡性循環的被動地位,糧食產量低而且很不穩定,農民難以擺脫貧困。物質生活的困難,自然造成科技文化的落后,農業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的能力遠不能適立農業發展形勢的需要,尤其是人口增長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海固農業處于抗旱保墑,依靠耕地面積和勞動力來實現農業增長。耕作方式單一,水土流失嚴重,使原來就很有限的土地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更加拮據,生產效益低下,農民至今未解決溫飽問題。粗、旱、薄是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僅靠擴大耕地面積,靠傳統的廣種薄收,不但談不上致富,連吃飯都成大問題。出路何在?筆者認為:依靠科技進步,精耕細作提高單產,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使良好的生產要素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是推動西海固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揮農業增長潛力
干旱缺水制約著西海固地區的農業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千方百計找水,以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和固海固揚黃扶貧灌溉工程為契機,抓好蓄水、保水、節水的工作。充分利用天上、地上和地下“三水資源”,以緩解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我國天然水的利用率只有106左右,西海固更低。從西海固實際出發,宜采取蓄天上水、引地表水、采地下水等綜合措施。一是宜林宜牧荒山溝坡要大搞造林種草,涵養水源;二是山坡地要大搞扔修反坡梯田和杌探耕,把坡地改造成蓄水保墑的穩產田;三是干旱山區莊前屋后要大搞“窖水節灌”農業。發展用地少、產值高、收益大、種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盡力提高耕地產出率;四是川地、臺塬地在搞好現有水利設施的改造、配套的同時,還要繼續開展找水打井,平整土地,擴大灌溉面積。采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方法,盡快改變大水漫灌的習慣,有效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五是在沒有水源的地方,要大力推廣甘旱作農業的技術,搞好機械整地,澡耕保墑,增施農家肥,機械深施肥,改良土壤,選用耐旱品種,改進種植方法,確保旱地農業增產增收。
依靠科枝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走兩高一憂之路
1.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科教工作,花大力氣實施“231"工程,廣泛開展科技培訓,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使每個農民掌握1-2門先進實用技術。農業鄉鎮與農戶簽定合同時應增加新品種、新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強化農民科學種田。其次是實行優惠和開放的政策,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報酬,吸引農技、種籽、林業、畜牧、農機五站的人才到農村去,建立多功能服務網絡,真正形成技術推廣合力,改變科技推廣長期“熱在縣上,浮在鄉上,冷在村上”的狀況。第三是多方籌措資金,增加科技投入,確保西海固農業經濟和跨世紀戰略目標的實現。
2.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兩高一優農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西海固農業科技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所占的份額低,農業技術應用率低,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在西海固,糧食生產是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結合點,為此,要把農業這個收人的主源抓好。穩增小麥、主攻玉米、洋芋、穩定糜谷等雜糧,走改革輪作制度,擴種優勢作物,發展立體復合種植;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培育、引進和推廣,采用先進技術裝備,精耕細作,發展集約經營的路子;重點推廣地膜玉米增產增效技術,洋芋綜合增產增效技術,機械深施化肥和配方施肥技術,‘窖水節灌”技術,節能日光溫棚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小麥機械覆膜播種技術和旱地溝播技術。
3.農藝農機緊密結合,提高農技實用效果。針對西海固旱地耕作粗、早、薄的特點,完全靠人畜力改進耕作技術,難以滿足農作物大幅度、大面積增產的要求,只有運用機械化綜合配套技術,才能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實現低產變高產。把農藝過程農機化,一是既能提高工效,達到節本增效,又可保證質量,提高農技實用效果。二是農業機械能高效、優質、持久、適時地作業,可以搶農時、抗災害,保證大面積推廣農業增產技術,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三是機械化節約的方式向城鄉二三產業轉移,可促進鄉企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以改革促轉變,加快脫貧步伐
從西海固實際情況來看,“九五”期間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農村糧食生產搞不上去,農民缺糧;二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的力度,解決影響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的突出問題,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2.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業保護體系。依法護農,依法建農,通過法制化管理,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產品的增有效供給。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具有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弱質產業,要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平抑市場風臉,減少市場經濟給農業帶來的重大損失,瞄準市場經濟中對當前農業發展的—些不利因素,協調處理好各個方面的關系,促進農業穩定、持續、快速發展。 3.開發建設移民吊莊工程,為西海固地區徹底脫貧奠定第二主戰場。吊莊移民是消除貧困的新出路,這一舉措對減少西海固貧困人口起了重要作用,截至1994年,縣內和縣外搬遷移民共計14.5萬人,相當于西海固鄉村總人口的7%。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這項工程旨在開發200萬畝水灌溉耕地,解決lOO萬人口的溫飽問題。把生存條件惡劣的貧困帶人口搬遷到吊莊是一條新出路。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