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朝政在閱讀向王天子有關資料。
明朝初年,在武陵源區天子山一帶(當時名青巖山)爆發了向大坤起義 。向大坤,在天子山與四十八峒峒主盟誓,人稱其為“向王天子”。兵敗后,退踞神堂灣,與官軍周旋,終因糧盡水絕,只好和數百隨從跳崖自盡。他死的那天,正好是九月初九。向大坤殉難后,傳說天子山頂四十五里冤氣不散,日月不明,草木不生。神堂灣里,整日馬嘶人吼,刀槍鏗鏘。皇帝知道后,才知道土蠻不好欺,于是封向王天子為一朝陰間天子,并欽準在袁家界修建天子廟。于是,建一座廟亮十五里,再建設一座又亮十五里,直到建了第三座,整個天子山頂才霧散云開,日月復明,草木復蘇。盡管如此,向王天子后裔仍然受到朝廷的刁難和迫害。明朝正德年間,皇帝大興土木,建設世廟丘陵,降旨征收湘鄂土司大木。嘉靖二十年,皇帝降旨,讓向大坤的后裔在極短時間內運送楠木至京城。不想在運送時,經過洞庭湖,狂風暴雨驟降,將楠木排打散。眼看向家要有滅門之災,向氏后人中有一位名向大雷的,面西而跪,淚流滿面地說:“天子公公呀,您睜開眼看看,我們就要沒命了,您若能保佑漂散的楠木再聚攏來,我們一定永遠敬奉您,年年九月九日祭祀您......”不曾想,四處漂散的楠木真的聚了攏來。楠木按期運送到了京城。向大雷等人回到武陵源的那天,正好是九月九日,他不負前約,串聯向氏家族到天子廟祭祀向王天子,以后九月九日都祭祀一次。這一天,四鄉八里的人們來此聚會,除了祭祀,還進行物資交流,表演各種節目。
![]() 重新修復的下天子廟。 上天子廟,位于天子山東側向天灣,坐北朝南。始建設于明洪武22年(1389)清乾隆年間續修。屬磚石木結構。有正殿三間,供向王天子夫婦像。前門題寫‘向王宮”。對聯云:“除禍免災在在被向王之澤,感恩戴德人人近天子之光。” 天子廟遺址,位于天子山中部的丁香溶。坐東朝西,始建于蝗洪武二十三年(1390),復修于清順治二年(1645)。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50平米。正殿供向王夫婦像。廟門正中題寫“天子殿”,門旁對聯:“向已稱王,聲名赫耀三千界;天有其子,俎豆馨香億萬年。” ![]() 山民在下天子廟供奉的向王天子神像。 400多年來,武陵源區天子廟會從未間斷,即使是破“四舊”的文革年代,天子山一帶農民也會借場期拜見向王神像。集市熱鬧非凡,成為與慈利、桑植、永定進行物資交流、文化傳承的重要窗口。天子廟的守護者李朝政繼承其祖父的遺訓,義務宣傳向王的勇敢無畏、體恤山民的精神,義務為天子山廟會工作,得到當地山民的愛戴。 天子廟會傳承譜系:李雙孝(男,生于晚清,已故)→李有榮(男,生于1930年,已故)→李政朝→李國輝(男,土家族,31歲 高中文化) 更多資訊在中國創業在線: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天子會。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