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訊 3月16日上午9時,“中華潛海第一硯”蛟龍硯首次在首都北京亮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國家開放大學等機構在北京中華硯文化博物館舉行了蛟龍硯交接儀式。
中硯聯會長劉紅軍中將與名譽會長張黎上將等領導出席蛟龍硯交接儀式
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名譽會長、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張黎上將;全國政協委員、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劉紅軍中將;全國政協委員、武警部隊原副政委吳云峰中將;山東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張建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趙德潤;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公共關系聯合會主席高玉家;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武警部隊原副參謀長張維業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武警部隊原政治部副主任張補旺少將;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王繼坤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武警部隊后勤部原副部長許世寬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主任崔吉俊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武警黑龍江總隊原政委唐本高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武警山東省總隊原政委張洪運少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武警內蒙古總隊原司令員張國興少將;國家開放大學校長楊志堅;北京市文資辦黨委副書記趙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首席專家、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老師以及社會各界愛硯人士三百余人出席了儀式。
中硯聯常務副會長張補旺少將在蛟龍硯捐贈儀式上致辭
調整充實后的展覽除保留原有的硯臺春秋、眾硯爭輝、名硯精品三大板塊,及搭載神舟九號飛船遨游太空14天的著名的“飛天硯”外,新增加了被譽為“中華潛海第一硯”的“蛟龍硯”,并劈出專區展出今年一月赴英國皇宮展出過的精品硯臺。調整成熟后,整個展覽將達到一百一十個品種共計三百多方硯臺。
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向劉紅軍會長、作者吳笠谷交接蛟龍硯
“蛟龍硯”由著名硯雕家吳笠谷先生精心創作而成。整體設計為“四水回歸”:硯池采用漢代皇家藏書樓石渠閣四面環水的造型,所以又稱四水歸源,硯邊淺刻水波紋,象征現今四大洋,寓意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和世界的和平安寧。硯額刻篆書“聚硯齋”三字。硯背浮雕蛟龍戲珠,靈珠為天然石品活眼巧作,象征“蛟龍號”的科考是為了探索海洋科學這顆璀璨的明珠。著名硯臺收藏家劉紅軍將軍親筆題銘“蛟龍硯”三字,渾厚端莊,點明主題。這方潛海端硯是繼搭載“神九”的飛天歙硯――“中華飛天第一硯”之后,由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推出的又一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名硯,從而譜寫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硯界傳奇,是當代硯文化發展史上的又一壯舉,可稱為“中華潛海第一硯”。此次是“蛟龍硯”首次與觀眾見面。
劉紅軍會長與制硯大師吳笠谷向潛航員付文韜等贈送紀念版蛟龍硯
蛟龍硯
中華硯文化展覽館自2011年10月15日開館近三年以來,先后有賈慶林、李長春、遲浩田、王樂泉、許嘉璐、鄭萬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參觀,共接待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群眾參觀5萬余人次,成為弘揚中華硯文化,讓人們了解和學習硯文化的窗口。經過重新調整后的中華硯文化展覽,一如既往地全面展示了中華硯文化的發展史,對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硯以及分布在全國大江南北的各種地方名硯、名人用硯予以詳盡的展示和介紹,為硯臺展覽、收藏鑒賞、學術交流提供綜合平臺。必將成為廣大群眾學習和了解中華硯文化的重要基地。(攝影/于江)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