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大桂網 訊:站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黃灣中村旁的道真山上,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果木,嵌在干涸、荒涼的山巒、疊嶂中,置身其間宛如仙境。向山下眺望,黃河蜿蜒由此向西北而去,河中矗立著一片由果木織成的寶島,這就是曾經的白家大沙,而今的黃河綠洲——太和島。
這是白銀金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基地的一部分,也是公司創業者21年來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的成果。“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這一宗旨和信念已經融入了這位創業者的靈魂深處,融入他的一言一行當中,成為這位拓荒硬漢的中國夢。
他就是企業創始人宣學榮,一位在大山深處,奉獻了自己青春年華的農民企業家。 宣學榮出生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他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回家和哥哥一起到山上放羊,走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諳熟于家鄉的一草一木。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時期的宣學榮即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執著。如何改變家鄉的落伍面貌,他逐漸有了清晰的思路。他是大地的兒子,一切都要同大地索取。同時,他是黃河的弄潮兒,他的心潮也隨黃河跌蕩起伏。 1993年,26歲的宣學榮承包了荒山2000畝。他拿到區政府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時,感到一腔熱血在往上涌。 他知道,下面的事情就要靠長期地艱苦奮斗來實現,但決不能讓心中的理想像過往云煙。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后,決定駐扎荒島——白家大沙,開辟蹊徑,為鄉親們開出一條致富路。次年春天他和父親及兄弟五人,攜帶了鍋碗瓢盆和勞動工具這些簡單的行囊,舉家乘坐羊皮筏踏上了這座荒蕪已久的小島。
宣學榮用河灘上的石頭依山坡砌成只有一人多高的石窩棚,夏季里面就像蒸籠,悶熱難耐。夜間,成群的蚊子不斷侵擾,讓人難于安眠。同時,還要警惕黃河陡起的的涌流。 宣學榮看好的這處石灘,是由于靠近黃河,地下墑情好,只要在石頭上蓋上土,那可就是一塊金不換的寶地了。為了他心中的宏偉藍圖,誰料想基礎建設就用去了八年時間。就是在這八年中,道真山山上用鏟車削下的黃土,被一撥又一撥堅毅的漢子們車拉肩挑,傾倒在石灘上。當黃土層一尺一尺地加厚時,昔日粗礪的頑石層被永遠地掩埋了,逐漸變成了肥沃的寶地,顯露出了滄桑巨變后的纖柔。
看著開墾出的土地,宣學榮知道拓荒之路才走了一半,他要在這片土地上撒播希望的種子。于是他奔赴陜西、山東、四川、海南等地,實地考察全國各地的名貴樹種,先后引進優質棗樹、桃樹、蘋果樹、核桃樹等幾十種,聘請農業專家指導栽種。他和鄉親們在山地里掛線挖坑,用科學配方改良土地,悉心將一棵棵樹苗栽種,如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培育樹苗茁壯成長。 現在,創業時的石房子早已被十分講究的平房所取代,明亮的電燈照亮了這座黃河簇擁的寶鳥。公園、工人俱樂部、學習培訓室等建筑昭示著這公司美好的前景。在宣學榮的辦公室內有一座非常奪目的雕塑,那是一匹駿馬,正迎風揚蹄,奮鬃長嘶。 如今,平整出的2000畝良田中,6萬多棵棗樹已形成一片綠色海洋。站在道真山上遠遠望去,一道道水渠將棗林劃成整齊的幾何圖形,并輻射出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盎然生機。 水渠縱橫,水流清澈,滋潤著棗林,也滋潤著心田,拓展著心路。宣學榮漫步在渠畔,面對數百畝已經初見規模的棗園,他的思緒如奔涌的河流,難以平息。
近年來,白銀平川區大力實施大棗種植和荒山開發項目,在宣學榮的帶動下,全區大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至6萬畝左右,并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一座又一座荒山被開墾,一片又一片棗林成綠蔭。退耕還林的政策讓百姓看到了希望,嘗到了甜頭。 然而,由于大棗采摘季節正是時陰雨的深秋,成熟大棗一旦開裂,因不能及時晾干而發霉,不僅會讓農民犯愁,還會嚴重制約當地大棗產業的發展。為了解決當地大棗近年來豐產不豐收的實際問題,使大棗種植真正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宣學榮在經過市場調查論證后,大膽提出在大棗主產區水泉鎮,實施大棗深加工項目的宏偉藍圖。
宣學榮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極強的組織能力,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談判天賦,他注重企業品牌建設及戰略規劃;他最大的志愿即是:創一流集團企業,聚一流技術及管理人才,塑一流企業品牌形象,獲一流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了籌建大棗加工分公司,他四處籌集資金,為周邊地區大棗的深加工奠定了堅實基礎。坐落在水泉鎮二十里墩的分公司,占地面積60畝,位于國道109線旁,距劉白高速新墩出口2公里,設計年生產能力5000噸,年產值2000萬元,建成后將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紅棗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將以當地優質的大棗為原料,引進國內先進的烘干加工生產線,利用高科技專利技術,生產天然紅棗、棗脯等各類棗食品,系列產品汲取傳統經典加工技術,采用綠色環保工藝精制而成,并研究開發3個系列15種紅棗食品。大棗加工項目的建設實施,將會從根本上解決本地區大棗銷售不暢,效益不高的問題,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目標。
當汗水驅退了蒼涼,心血升騰為蔥翠,當少年時代的誓言已開始逐步變為現實,宣學榮的胸中又在描繪新的藍圖。 自2007年以來,公司本著“高科技、高效益、高示范”的原則,逐步建立起集生態農業、草地農業、觀光農業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園區,以果、草立體種植模式為基礎,發展園藝業和無公害生態養殖業,承包開發荒山荒灘5000多畝,種植棗樹面積達到2100畝60000多株,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增產增收。一個現代化生態農業園區已經建成,種植基地、養殖基地和農家樂建設已初具規模。為了使鄉親們致富的路越走越寬,他自己捐資700萬元,修通七公里長的沿黃公路,徹底解決了祖祖輩輩行路難的問題。這里,如今展現的是山披秀色,水映丹霞,林呈嘉果,路伴平疇,梯田上一排排棗樹形成了綠色屏障,擋住了來自騰格里沙漠的風沙。同時,6萬棵棗樹已經茁壯成長,很快就會成為欣欣向榮的綠色銀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巨大的成績面前,宣學榮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準備帶領鄉親們在來年春天,將開發的土地上全都栽上棗樹、桃樹、果樹等。因為他看好的是本地具有特色林果業,優越的自然資源。當地的大棗肉厚味甘,食用藥用價值十分名貴,上等的大棗曾是清廷皇家的專供食品,聞名遐邇。天隨人愿,隨著黃河石林旅游線路的開通,美麗的小島——白家大沙的地理位置愈加凸現出它得天獨厚的特殊性,因為它雄踞黃河中心,處于白銀至景泰石林旅游線路中心,是個旅游休憩的好去處。特色旅游帶動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推動特色經濟,一條特色經濟產業鏈已逐步形成。 在這塊生機盎然的土地上,近處,有許多忙碌于田間樹下的身影;遠處的黃河上,肅立了億萬年的紅石崖,折射出朝霞的斑斕多姿,也回應著這位拓荒者永不平息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