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訊:感恩節”,原本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宗教儀式和歲末慶祝豐收的節日。昨天下午,江科大暖風社20多名同學來到鎮江和平路街道桃一社區,大學生們以“陪老人過洋節”的方式,與社區的老年文藝愛好者歡聚一堂,進行互動,表演了各自拿手的節目,給西方的節日注入了中國元素,為“百善之首”——“孝”增加正能量,獲得了廣大居民好評。 記者在現場看到,聽說有免費的“戲”可看,許多居民早早地扶老攜幼,來到會場占座,可容納100多人的街道文體中心小劇場座無虛席。桃一社區黨委書記袁強在開場白中,歡迎大學生的到來。他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方文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地傳播,中西文化更加交融。如今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洋節日”對于中國人來說,已經不那么陌生。相當多熱愛時髦的年輕人也將其作為自己的節日。通過參加各種活動,甚至以發短信、微信、電子賀卡、一起吃火雞等形式,互相祝賀;為招徠顧客,許多的商場、娛樂場所及酒吧、餐廳,也借其名忙著促銷,而很多的舉動其實與“感恩”并沒有關系。 袁強稱,曾經有大學生倡議,給感恩節注入中國元素。也就是利用這個節日向師長表達謝意;讓孩子學會理解父母,學會感恩;讓成年人互相體諒,生活和諧。我覺得,“孝順”父母、孝敬長輩,尊老愛老,這就是中國人的“感恩”!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活動發揚光大。 大學生志愿者首先播放表現父愛如山的小電影——《記憶中的DNA》,隨后表演了《最浪漫的事》、《感恩的心》等歌舞節目,表達一顆顆感恩的心。社區的老年文藝愛好者也走上舞臺,穿插表演了葫蘆絲、二胡、揚劇、抖空竹等精彩節目,老少同臺,其樂融融。居民靳先生稱,中國有句俗語:“百善孝為先”。他認為,孝本來只是很簡單的一種親情關系。子女在父母老年無能力時,能讓他們衣食無憂、心情愉快的生活,這就是孝,這就是感恩。通訊員冷俊成 鞠永平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