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訊:本月16日,農歷臘月十九,蘇東坡誕辰981周年紀念日,第三屆壽蘇會--丙申壽蘇會在位于北京西二環官園橋的斫云樓舉行。
到場的文化藝術界特邀嘉賓有: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院長張旭先生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黨組書記羅揚先生,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華先生,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喻劍南先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曾陸紅先生,特邀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葉丹女士。到場采訪的媒體有新華社、中新社、北京電視臺、《北京晚報》、雅昌藝術網。
首先由斫云樓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斫云樓女主人梁婧女士致辭,她談道:“每年的這個時刻都彌足可貴,用這個機會把忙碌的老師們聚集起來,大家一起努力把傳統文化藝術中好的精彩的部分挖掘出來,傳播給更多的人們。蘇東坡先生是中國古代生活方式美學典范,是非常有深度又有趣味的藝術家。我想人們非常緬懷他,因為當代需要這樣的精神,既要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也要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開朗,享受生活,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放棄。今天的精彩發言,將載入斫云樓史冊,為我們提倡的生活方式美學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隨后眾位嘉賓紛紛談論了對蘇東坡先生的理解,和認為值得發揚及學習的地方。 羅揚先生說:“當代傳統文化缺失,近代政治跌宕起伏,文化失去自信。社會學科分工太細,沒有融會貫通。古代大文人多通經史子集,四書五經。但現在因為社會浮躁、市場誘惑大,違背規律。蘇東坡的人、事、精神都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他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是人文情懷的回歸。我們都應該向蘇東坡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的了解、學習和繼承”。
常建華教授說:“看過去年“壽蘇會”的報道,非常有意義。蘇東坡是大文豪,承載著中國文化許多優良傳統。東坡愛硯,他曾寫過三十多篇硯銘,對硯臺的文化藝術理解深厚,說明硯臺在承載中國文化中有獨到的作用。了解硯文化,是全面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常教授繼續說到:“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席。從家族的角度,值得關注。蘇洵,是在北宋最早修家譜的兩個人之一。蘇軾家族非常和諧,個性得到了發展。這對于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有很高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現象。中國文化中,家族和個人的關系,不是二元對立的,是要尋找一個平衡點,即兩個文化平衡點的交叉,比如個人、集體、自身、社會功德。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精彩的碰撞之處。西方文化看似只講民主,強調個人,但也有非常優秀而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例如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蘇東坡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和啟發,在中西文化的交叉中尋找平衡”。
張旭先生認為:“蘇東坡是宋代最偉大的全才,詩、詞、文、書、畫、飲食,都懂。《前赤壁賦》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用‘暢達’二字來描繪蘇的這句話最貼切。蘇東坡是很自然的人,書法也一樣,字厚重豐潤,可愛、稚拙。《寒食帖》是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后,在書法史上不能被替代的佳作。東坡在困頓中無意間寫出意理,是文人書法的最高境界”。
曾陸紅先生說:“詩畫本一體,蘇東坡對畫的見解十分偉大,早于西方觀點上千年。是文人畫理論的宗師。蘇是高山,是全才,做人真性情,有閱歷,所以文學藝術的成就廣博有厚度”
斫云樓主、著名硯雕家、古硯收藏家吳笠谷先生說:“有兩個關于硯的著名典故,一個是講五代桑維翰的,叫‘磨穿鐵硯’;一個就是講蘇東坡的,叫‘東坡玩硯’,可見東坡先生在硯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東坡先生讓人高山仰止的文藝成就毋庸多言,我覺得他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當代人更具有啟迪意義”。
吳笠谷先生還提到:“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兩宋,是古典中國文化藝術的最高峰,也是政治生態比較文明的歷史時期,是文人士 大夫生活最為優渥的一個時代,但蘇東坡為什么政治上很不得意呢?個人看法,一是他對新法的一些批評不合最高當局的時宜,另外,這跟東坡的直率的個性也有關系……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如果蘇東坡沒有經歷這么多的磨難,也就不會有那么大的文藝成就”。 “我特別喜歡蘇東坡論書法的一句話,叫‘天真爛漫是我師’。天真爛漫就是不做作,有赤子之心。不管是文也好、詞也好、詩也好、書法也好,東坡先生這種光風霽月般的襟懷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里面。東坡先生還有一句話,是借鑒了他的好友王鞏的一個侍妾柔奴的,這句話叫‘此生安處是吾鄉’。我覺得生活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都是要辯證的去看待它。所以這兩句話的精神內核是一樣的,既是文藝觀,也是人生觀”。 “我們為什么要舉辦壽蘇會呢?就是因為當代人活的都非常浮躁,生活很浮躁作品就很膚淺。我們要學東坡先生那種在逆境中不氣餒,直面慘淡人生的生活態度,這些對當代人,特別是對當代藝術家、文學家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番精彩的自由發言結束之后,大家品茶賞硯,不亦樂乎,著名琵琶演奏家李葉丹女士特意為壽蘇會彈奏了《虛籟》。
大家觀看了斫云樓藏歷代名硯展及吳笠谷先生制作的新硯,斫云樓主吳笠谷先生還介紹了珍藏的唐代“墨筆山水箕形澄泥硯”,大家紛紛傳看,贊嘆不已,都為唐人的山水畫手法稱奇。
最后舉辦了壽蘇筆會,壽蘇會在文人墨客的盡情揮灑中落下帷幕。
據悉,斫云樓為壽蘇會準備的展覽對廣大市民免費開放,持續三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