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記者從第六屆中國肺癌南北高峰論壇上獲悉,過去30年內,我國肺癌死亡率大幅攀升,上升了465%,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目前,肺癌已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且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繼續迅速上升。 專家熱議:如何控制肺癌的發病率?
據權威機構調查,肺癌一直是全球腫瘤死亡的主要死因,2002年,肺癌死亡118萬,占所有癌癥死亡的17.6%。同年全球肺癌新發病例135萬,占所有癌癥新發病例的12.4%,與1985年相比,增加了51%。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趨勢。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高發癌癥變化明顯,肺癌死亡率由20世紀70年代位居癌癥死因第4位,躍居2000年的第1位。在城鎮地區,因癌癥死去的每3~4人中,即有1人是肺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當務之急是如何控制肺癌的發病率?如何不被戴上“肺癌第一大國”帽子?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們眾說紛紜,各抒己見。
北京某腫瘤研究所院士程書鈞建議:建立國家級的肺癌防治中心,負責國家肺癌發病監控,協調組織國家肺癌防治計劃及相關研究,并建立國家級肺癌現場和社區防治示范點,為肺癌防治提供示范基地。采取以預防為主、防治戰略前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中國癌癥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平稱,“煙草是患肺癌的主要原因,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
河北聯盟中醫藥研究院-石家莊匯康中醫院白塞氏病首席治療專家陳惠敏教授認為,空氣污染后的霧霾天氣、長期與放射性物質接觸的職業因素以及肺部的慢性疾病等都是引發肺癌的誘因,如果要想徹底控制肺癌的發病率就應該更全面的考慮多方因素。另外,廚房油煙和遺傳因素也是引起肺癌的原因之一。
值得強調的是,據吉林電視臺《守望都市》報道,26歲的長春女孩小敏,患上了比較罕見的疾病:白塞氏病(即絲綢之路病)。這種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民間稱其為“不死的癌癥”。河北聯盟中醫藥研究院專家陳惠敏教授說,這種罕見的“白塞氏病”也會對肺部造成損害,所以,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要想控制肺癌的發病率,就要重視白塞氏病的治療與研究。
白塞氏病是否真與肺癌有關?
從1989年《實用內科雜志》刊發的《白塞氏病誤診為肺癌1例》,到1999年的《實用癌癥雜志》上刊發的《白塞氏病合并肺癌1例報告》,10年的時間從誤診到合并說明了白塞氏與肺癌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系。
據河北聯盟中醫藥研究院白塞氏病診療中心專家陳惠敏教授介紹,白塞氏病的肺損害約占5%,男女之比為9:1。
據醫學文獻資料顯示,白塞氏病對肺部的損害可以是肺內血管為主的病變,也可以是與體內其他部位動脈或靜脈同時存在的病變,還可以是其他部位靜脈血栓形成后脫落的栓子而累及肺部的。受累的有毛細血管、細血管和不同大小的動脈和靜脈。表現為血管炎、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或梗塞等。肺癌和血栓栓塞性疾病之間存在一定的生物關系。而血栓栓塞性疾病有時又是肺癌的首要表現,被認為是發生潛在肺癌的信號,患者可能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發生時或數月、數年后被檢出肺癌。
陳惠敏教授說:可見白塞氏病與肺癌有關系,所以更應該重視白塞氏病的治療。據報道,白塞氏病在我國北方的患病率不低于14/10萬。國家衛生部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預測,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每年增長26.9%,自2000年至2005年間,中國肺癌的發病人數估計增加12萬人。照此推算,因白塞氏病而出現的肺癌患者則約為4.7萬人,約占中國肺癌發病人數的39%。
河北聯盟中醫藥研究院白塞氏病診療中心首席治療專家陳惠敏教授說,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支修益提醒大家:要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治。陳惠敏教授稱:河北聯盟中醫藥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醫學的研究,在現代化的高科技設備條件下努力挖掘祖國的醫學寶藏,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中醫藥自身得天獨厚的價值,通過“基因組測序和測序技術的研發”對“白塞氏病基因組學研究”進行了重點攻關,經過數十名專家的共同努力,終于在“基因治療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研發出“三聯基因免疫療法”。
該療法將基因的“微觀辨證”與中醫“宏觀辨證”相結合,以中醫中藥為理論依據,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以及專項科研基金的資助下共同完成了“免疫基因”的分析與研究,根據“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成功研發出來的。(文/常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