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京報 訊: 社論 衛生部門不妨拿出一筆錢作為醫療質量的獎勵基金,對那些人均看病花費低,病人用藥少的醫生進行優厚獎勵。與此同時,加強對醫院的財政支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讓醫生勞動價值能夠得以體現。 據央視報道,四川綿陽人民醫院醫生蘭越峰因不愿配合醫院創收,出具自己不認可的檢查報告,兩年多來,每天上班只能在走廊里無所事事,成了一名“走廊醫生”。蘭越峰說,醫院一開會就是談指標完成的情況,以指標論英雄。 這種完全違背醫德底線的事情,竟發生在一家公立醫院,不能不說是中國醫療界的恥辱。然而,如此荒謬的事情并非孤例。此前媒體就報道了“為民醫生”胡為民,因為不愿意加入開單提成的行列,便被其所在的醫院孤立起來。 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曾發出通報,強調嚴禁公立醫院向科室下達創收指標,嚴禁將醫務人員收入與科室經濟收入直接掛鉤。現在看來,醫院給科室下達經濟指標,目前仍是個潛規則,由此造成的過度醫療問題依然存在。 出現這種尷尬的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們的醫療機構在市場化的背景下,被推入了逐利的漩渦中。雖然大多數的公立醫療機構被冠以非營利醫院,但是國家對這些醫院的補貼非常有限,不少醫院按照人員編制,僅能獲得30%至40%工資份額,而此工資份額還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水平。例如,北京不少醫院,獲得的財政支持是每人年均1萬元的工資額度,平均每月不足千元。在此情形下,醫院不逐利便無以為繼。 其次,醫院的許多醫療服務都不能獲得正常的市場回報,而必須將醫療服務的價值綁架在藥品、檢查和醫療支出上,這樣的價格體系,根本無法反映醫療技術的價值,由此產生的薪酬制度也無法激勵醫務人員憑借醫療技術獲取正當的利益。并且經常出現恰恰相反的結果,越是付出了醫療服務,越是保證了醫療質量,卻越得不到經濟回報。相反,那些并不體現醫療水平的藥品和檢查,甚至是不恰當的治療,卻常常能讓醫院和醫生獲得不錯的回報。這樣的現實必然會導致一種不健康的價值取向,讓劣幣淘汰良幣。 2011年,由衛生部主持制定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中,明確規定醫院的績效工資管理制度要明確規定個人收入不與業務收入直接掛鉤。但這樣的規定因為沒有納入評審的“核心條款”,因此,本身約束力有限,加之在政策上缺乏對于醫院的經濟扶持,也一直無法對于醫院管理以經濟指標為重要考核指標的方法采取真正意義上的杜絕。 過度醫療的性質就如“走廊醫生”痛批的那樣,和小偷偷人東西無異。是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他人的利益,因此,有關部門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作為衛生部門,不妨拿出一筆錢作為醫療質量的獎勵基金,對那些人均看病花費低,病人用藥少的醫生進行優厚的獎勵。與此同時,加強對醫院的財政支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讓醫生勞動價值能夠得以體現。如此,那些醫術高明而又有醫德的人,才可能真正成為醫療界的中堅力量,而不是作為一個擋路者被邊緣出去。 (新京報)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