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老鎮江失傳已久的菜”
昨天(16日)上午,鎮江二十多位網友匯聚在西津渡聽雨茶樓,品味“老鎮江失傳已久的菜”,回憶老碼頭的飲食文化。這是一則由街頭賣辣芥末而引起的,美食家聞風而動尋覓美食的故事。拌和著西津渡古街上靜謐與喧鬧,慢生活與快節奏共存的場景,使人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一則由街頭賣芥末引起的故事 芥末,指芥子磨成的粉末,有辣味,也叫芥黃。前不久,網友“中泠一石”在網上發帖,稱:“記得孩提時,大冬之后,家住山巷附近的我,時而聽見有老人提著小竹籃叫賣:‘辣…干…末哦’。其實正宗的叫法是辣芥末,是一種名叫‘風菜’的調料。春節期間,家里老人將大白菜風干后腌制好,用麻油一拌上桌,特別是搭湯飯,真是一絕!一口下去,不小心就能又辣又沖讓人直想掉眼淚,那味真是打嘴巴都不丟,香辣酸甜可口。上周日去江濱新村父母家時,在菜場附近又聽見熟悉的多年末聽見的叫賣聲。上前買了3袋芥末,回家按傳統的方式試做起風菜來,據說要封上十幾天才能開瓶吃,又稱“封菜”。不知制作方法對否?等開瓶見效!”并一一以圖片展示了制作的全過程。 很快,就有網友回應:“就好這一口!”網友“世業洲小兔子”還介紹:“我們家是以大菜整棵掛在屋檐下慢慢吹干。制作風菜時,還要加煮熟的花生米、黃豆,帶著煮這些的湯一起,然后加芥末拌勻,裝在瓶子里……”一位網友稱:“我奶奶是用蘿卜丁,蘿卜櫻,黃豆,花生做的風菜,加點麻油和醋一拌,那個味道贊(嶄)了!”…… 在昨天的活動中,“中泠一石”帶來的“風菜”、什錦菜和涼拌馬齒莧剛裝好盤,網友們就迫不及待站在那里品嘗起來,贊不絕口。“昭明文選”等稱:“一道民間的普通菜肴,配上一個質、養、味美的菜品,響亮、上口、易記的菜名,成為一個上等菜,便成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春節期間許多人家餐桌上都有的炒咸菜,由于配菜多,就美其名‘什錦菜’。” 據網友介紹,鎮江民間還有一道菜,叫皇姑菜。盡管被美化為“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但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是用菠菜與以豆油煎成兩面金黃的小塊豆腐同燒。一道在各家菜館里名為“天下第一響”的“大菜”,說穿了就是油炸鍋巴,再加點其它菜汁做澆頭。這兩道菜據說都得到過乾隆皇帝的稱贊。而“雪花菜”其實是災荒年間窮人用以度命的豆腐渣,只不過加上了蘿卜絲、蒜花等用以調味,如今成為減肥、降脂人士喜食的理想食品…… 網友們公認,鎮江老碼頭特色菜肴是我國烹飪藝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祖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瑰寶,自古以來就享有盛譽。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往這里的大小飯店經營的特色菜肴當然離不開長江特產的江鮮,尤以“一點”(蟹黃湯包)、“兩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三魚”(刀魚、鰣魚、鮰魚)聞名遐邇。幾乎每家飯店都必備鎮江“三怪”(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鍋里煮鍋蓋)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真正的老碼頭菜肴,其實是一種傳統的“本土快餐”。過往的旅客喝酒的,就點上一份鹵百頁、老鵝、肥腸、干煮花生、豬頭肉、豬耳朵、豬尾巴等“豬八樣”之類的現成的熟菜,再弄上二兩老酒過把癮;不喝酒的,就吃幾個小籠包子,或一碗鍋蓋面,或蓋澆飯之類的填飽肚子。由于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人能有時間坐下來,點上一桌菜慢慢享受具有鎮江地方特色的精美菜肴。雖說這些“本土快餐”,現在的人看不上,年輕人大多不喜歡,但聚會的網友通過老菜新做,賦予它科學、時尚、營養的新元素,在滿足人們懷舊情感的同時,讓人們品嘗了全新的“老碼頭菜肴”。 ![]() 將“風菜”裝盤 ![]() 網友迫不及待地品嘗 ![]() 吃得真香
通訊員:鞠永平 冷俊成
------------------ 小冷 通聯:鎮江市桃園新村朗香園13棟301室鞠永平 電話:85018230、18014586592、18951288230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