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華網 訊: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首都互聯網協會了解到,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自2013年8月份開通以來,發揮首都屬地互聯網企業和新聞媒體集群優勢,以“擔當社會責任、提高媒介素養、維護網絡健康”為宗旨,在打擊網絡謠言專項戰役中戰功赫赫。 去年11月,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再添一“重器”。北京電視臺正式加盟辟謠平臺,同時創辦了一檔旨在打擊網絡謠言、澄清傳聞、傳播事實真相和科學知識的專題欄目《一辨真偽》。 當天,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首都互聯網協會與北京電視臺聯合對近期網絡上特別是微博、微信上出現的著名謠言和辟謠過程進行了全景回顧。 謠言一:VC與蝦同食賽砒霜 專家:即使連吃100個蘋果、100公斤蝦、100片VC,也不會產生致命毒素。 結果:記者當場試吃無恙。 一辨真偽:網上流傳著“VC與蝦同食賽砒霜”的傳言,對此,解放軍307醫院毒檢實驗室專家進行了實驗。專家先把VC和蝦放在瓶子里攪拌,經過檢查,果然從中發現了砷這種存在于砒霜中的物質。但專家表示,蝦本身就含有砷,其實海產品中都有砷這種物質。人體本身也有砷的存在,只是含量非常微小。 專家進一步解釋,臨床上并沒有發現檸檬與蝦同食中毒的類似案例。有些食物相克能殺人的說法僅僅是傳說,在理論上并沒有解釋,也未見實驗證據,沒有臨床報告。專家表示,即使一次性攝入50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30個梨或10個橙子產生的維生素C,這種理論設想發生,也不會致命。 為了進一步證實謠言,北京電視臺記者親身同時食用了蝦和VC,經過兩個小時的消化,請醫生抽取血液樣品進行檢查。記者送檢的血液樣品中,砷的含量為每毫升血液小于15.8納克,在正常參考范圍(每毫升血液小于31.6納克)內,無任何不適。 謠言二: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 專家:將臨床上的酸堿中毒與保健之間偷換了概念,兩者不是一碼事。 結果:純屬偽概念。 一辨真偽:針對網絡上“找100個癌癥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癥患者都是酸性體質”的傳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唐子人表示,所謂“酸性體質”其實是個“偽概念”,而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的說法在醫學上也沒有科學依據。 專家解釋,所謂“酸性體質”及“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完全是將臨床上的酸堿中毒與保健之間偷換了概念。在醫學臨床和醫學研究中,一個人的身體偏酸,是指該人身體處于酸中毒狀態,不及時治療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不存在所謂酸堿體質。同時在臨床實踐中,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所有的癌癥患者都是酸性體質。 謠言三: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 專家:食物本身無化學變化,不可能產生致癌物。 結論:距離爐門5厘米用微波爐,無任何危險。 一辨真偽:當前,網絡上有不少關于微波爐致癌說的流言。有網友不僅聲稱微波加熱的食物易使身體產生大量的癌細胞,還說國外家庭中沒人用微波爐。對此傳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微波爐加熱食物與家庭日常使用的炒、煮、燉等烹飪方式相比,溫度高、烹飪時間短,不但不會破壞營養,反而有助于營養物質的保留。同時,用微波爐加熱飯菜由于熱得快,并且不用加水,食物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保留得更多。 專家指出,微波爐的原理是將電能轉化成熱能,而食物只是簡單地從微波爐中接收熱量,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來加熱,絕對不會發生性質的改變。其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所以不可能產生致癌物。同時,在距離微波爐爐門5厘米處使用微波爐,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影響。 謠言四:黑夜看手機會導致失明 專家:最多造成眼干、視力下降。 結論:眼疲勞可能,不會失明。 一辨真偽:網上傳言說,關燈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屏幕在黑暗中特別明亮,人近距離觀看,高能量會直射眼睛,直接傷害到眼睛的黃斑部,使人患上不可逆的黃斑病,最終導致失明。同時還稱,睡覺前關燈玩手機會造成瞳孔長時間散大,堵塞眼內液體循環流通,很容易導致青光眼的發生,甚至導致永久失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專家找到一位志愿者,現場測試眼睛對于強光和黑暗中瞳孔的變化。醫生用了眼科手術臺上的強光燈和紙板來做遮擋,清楚看到了瞳孔在光線下擴大與縮小的變化:光線照著瞳孔時,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變化。光線強瞳孔縮小,光線弱瞳孔變大。晚上光線不好時人的黑眼球會變大,其實是光線對瞳孔的影響。 專家指出,只是瞳孔變化并不會引起失明。同時進一步解釋,手機、平板電腦的亮光在黑暗中剛開始看會有炫目的感覺,但是很快眼睛會適應這種亮度,且屏幕光亮是發散的,并不會直接傷害到眼睛黃斑部。但是黑暗中看手機、平板電腦確實對眼睛存在傷害,易造成眼睛疲勞、眼干、視力下降等,但不會造成失明。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高曉紅認為,北京聯合辟謠平臺推出的這個欄目特別契合當下“網絡清朗”行動的主題,選取的內容又是百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疑惑點,達到了“以正視聽”的目的。她建議北京市所屬網站進一步加強與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形成合力,激濁揚清。 (本報北京2月22日電 本報記者 董城) (原標題:為您“一辨真偽”)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