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原網訊(記者 史偉光 通訊員 高星)4月18日,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舉行“河南省臂叢神經診療中心”、“河南省鄭州市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兩大中心的揭牌儀式以及臂叢神經、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學習班。
兩大中心”落戶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揭牌儀式
參加此次揭牌儀式的嘉賓有國際知名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專家、中國引進伊里扎洛夫技術第一人、國家康復醫院名譽院長秦泗河教授;國際知名臂叢神經專家、上海華山醫院勞杰教授;鄭州市衛生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原學嶺;河南省手外科創始人、原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張樹檜教授;河南省骨科創始人、原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賀長青教授;省手外科學會委員兼秘書,省顯微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省脊柱脊髓損傷研究會秘書,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吳學建教授以及各級醫院的臨床醫師等近300余人。
兩大中心落戶仁濟 為患者康復保駕護航
揭牌儀式從早上8:30開始,首先,由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院長侯建璽致歡迎詞,侯院長感謝百忙中抽出時間參加揭牌儀式的各位嘉賓以及長期對醫院支持的社會各界領導和單位,并保證,“兩大中心落戶我院,雖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是我們會竭盡全力為患者的康復保駕護航。”
隨后,秦泗河教授、勞杰教授以及吳學建教授分別進行了講話。特別是秦泗河教授鏗鏘有力的講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人員,“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臂叢神經診療中心成立在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不僅填補了河南省肢體矯形的空白,更是我們對你們的信任、更是社會對你們的信任,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最前沿的技術運用到治療中,更希望你們能把這些最新的技術在河南最大限度的推廣,進而造福河南及周邊的患者。雖然這條路任重道遠,但是我們相信仁濟醫院,我也會盡我最大的能力給予你們最強大的支持。”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久久的沒有散去。
最后,在全場的鼓掌歡呼聲中,伴著皇家禮炮的熱烈響起,秦泗河教授和賀長青教授、勞杰教授和張樹檜教授,氣宇軒昂走到揭牌處,分別為“河南省鄭州市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河南省臂叢神經診療中心”,共同揭下幕布,為揭牌儀式劃上圓滿的句號。
在熱烈的掌聲中,主持人宣布“河南省鄭州市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河南省臂叢神經診療中心”,兩大中心的揭牌儀式圓滿落幕。 自此,仁濟醫院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該院促進河南醫療事業發展的責任也更巨大了。此次揭牌儀式的舉行,更標志著“河南省鄭州市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河南省臂叢神經診療中心”,正式成立并落戶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
“河南省臂叢神經診療中心”、“河南省鄭州市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中心”兩大中心揭牌儀式結束之后,在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七樓會議室進行臂叢神經、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股骨頭壞死等新技術培訓的免費學習班。
本次學習班由國際知名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專家、中國引進伊里扎洛夫技術第一人、國家康復醫院名譽院長秦泗河教授;國際知名臂叢神經專家、上海華山醫院勞杰教授;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侯建璽院長為主講老師,授課的題目分別是:勞杰教授講解《上肢周圍神經損傷后晚期手功能重建》、秦泗河教授講解《下肢重建外科,新學科研究概論》、侯建璽院長講解《股骨頭壞死治療新進展》等。
來自河南省各地市縣級醫院的近300余名臨床醫師認真聽取了新技術治療疾病的獨特之處,并做了詳細的筆記。授課老師幽默風趣的話語、豐富的實例講解以及與學員之間的互動,都讓學員們意猶未盡,課堂氣氛和授課內容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此次學習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對于河南治療臂叢神經損傷、下肢矯形及功能重建以及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醫療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對于河南醫療事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最后,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侯建璽院長感謝秦泗河教授、勞杰教授的精彩講解,并且講道,“此次秦教授和勞教授的授課,不僅為各位臨床醫師提供提升技術水平的機會,更給醫療技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是河南患者的福音。讓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秦教授、勞教授。”在這些熱烈的掌聲中學習班也落下了帷幕。
知名專家會診 造福患者
秦泗河教授、勞杰教授體恤河南患者奔波北京、上海看病的艱辛,在學習班授課結束之后,對肢體畸形、臂叢神經損傷的患者進行會診。
為了讓患者能準確的找到兩位教授會診的地點,該院特別把兩位教授會診的地點分別設立在病友服務中心、門診,需要會診的患者都自覺、安靜的排隊,以此節省會診時間,讓更多需要專家會診的病友有充足的時間。
截止發稿,秦泗河教授和專家團隊、勞杰教授共會診200余名患者,針對病情嚴重、有手術指征的20余名患者安排了手術,并且親自主刀。另外,對復查的患者,進行了詳細檢查,并且制訂了下一階段的治療方案。
編后: 不管是兩大中心落戶鄭州仁濟創傷顯微外科醫院,還是秦泗河教授、勞杰教授在該院講解新技術以及會診等,都是河南的福氣,是河南及周邊患者的福音,更為河南醫療事業的發展筑起一道扎實的堡壘并開啟了新的航程,也讓該院距離致力于打造創傷顯微外科航空母艦的又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