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lián)盟 據(jù) 巨細熱點 訊:碰上急救病人,醫(yī)院全力去搶救,可是命救回了,醫(yī)療費卻找不到人來承擔……曾經(jīng),這個令每家醫(yī)院都頭疼的事情,如今有了“答案”——“應急救助基金”來“買單”。昨天,記者從省衛(wèi)生計生委獲悉,日前,省衛(wèi)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民政廳五部門聯(lián)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實施辦法》,并下發(fā)全省各地相關部門,要求《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實行。救助對象為在全省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急危重傷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11月10日《大河報》)
過去,誰來承擔這種特殊的醫(yī)療費用?說不清楚。而在所有的救急資源中,錢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這種消耗轉移到了醫(yī)院身上。在市場上,讓自負盈虧的醫(yī)院為無主病人買單的結果是,越救命越虧損,救不完的命止不住的虧損,長期以往,這種支出越滾越大,必將影響到醫(yī)院開辟這種綠色通道的熱情與動力,降低急救效率,甚至還出現(xiàn)過有醫(yī)院見死不救扔無主病人的極端案例。 為此,政府職能部門專門出臺過禁止見死不救的法規(guī),要求給這樣特殊的醫(yī)療應急開綠色通道。但始終沒有回答好一個最根本性的問題,錢從哪里來?沒有這個問題的解決,在醫(yī)院還不是慈善機構的前提下,這種要求與現(xiàn)實是存在邏輯和常識謬誤的,讓個體存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救命是問題,不救命是更大的問題,救與不救就成為一個考驗人心的焦灼問題。
事實上,在市場進入不到的地方,政府就應該主動站出來,承擔起這種責任。尤其在救治公民性命的這種社會事務上,政府應該第一個沖在前面,而不應該是找不到蹤跡。在這種醫(yī)療應急的事情上,成立專門的“應急救助基金”,政府為之兜底買單,這更應該是一種義務而非責任。
義務是什么?就是不需要商量,這件事情是你應該做和必須做的。如果把之誤讀成一種責任感,按照道德水平的高低,可做可不做可以選擇性的做或不做,就會出現(xiàn)大麻煩,不做很容易成為一種常態(tài)。就像以往那樣,無主病人因為醫(yī)療費用問題遭遇見死不救,人們只看到了醫(yī)院的道德問題,卻忽略了政府在這件事情上并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決這種見死不救行為的關鍵所在。 政府不是一個生產財富的機構,而只是一個資源的管理者及分配者,按照利于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速求,履行社會管理的職能。從這個角度而言,“醫(yī)療應急費政府兜底”是自救而非他救,是納稅人用自己的錢救自己的命,而不應該把之解讀為第三方慈悲心萌發(fā)的善舉,否則將有違事實本身,混淆了邊界,不利于更多地方政府去履行好自己的這種義務。 希望“醫(yī)療應急費政府兜底”從河南開始,在更多地方生根開花結果,成為一種社會的基本制度,免除見死不救的人心恐懼,拯救更多生命。這不是做好事,而理應成為一種政府的義務。 來源:巨細熱點http://www.qoocc.com/jiankang/68e2b3d4ac504a519a8dcc8ee0eb1291.html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