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科教網 訊:2015年3月10日,陜西省僑聯七屆二次全委會在西安成功召開。議程進行完畢后,省僑聯常委、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委、陜西省消化內鏡學分會主委、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郭學剛教授在會上給全體僑聯委員做了關于“呵護胃腸、擁抱健康--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的公益科普講座。講座結束后,郭學剛教授接受了科教網專訪,以下是采訪實錄:
科教網:近年來,中國公民消化系統疾病的預防和診治情況如何? 郭學剛教授:我舉個例子吧,就拿西安市來說,2007年西安市公務員普查前期結果顯示,共2600多人參加,平均年齡在47歲,血清PG陽性約占6.19%,糞便FOBT陽性約占6.30%。高危人群內鏡普查結果顯示胃鏡、萎縮性胃炎腸化及不典型增生占32.1%,早期癌2 例;腸鏡,腫瘤性改變占45.8%、炎性改變占12.5% ,早期癌1 例,實施內鏡微創治療的有6例約占12.5%;給我們的初步印象既是“驚人”又同時是“慶幸”。西安市公務員初期參與普查消化系統疾病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后期的內鏡回應率不太理想。大部分都以工作忙、無征兆、回頭在哪里都能查為借口忽視了自身的健康。 科教網:消化系統腫瘤和癌變都是由那些因素產生的? 郭學剛教授:先說胃癌吧,胃癌是由食物、幽門螺旋桿菌、癌基因與抗癌基因、機體免疫功能、炎癥等方面原因引起的。胃癌在全球腫瘤發病率排第二位,每年新發90萬例,中國胃癌的數占全球的42%,占有的數據還是比較大的。胃癌根據癌組織浸潤深度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而后者5年生存率僅20-30%。 科教網:什么是幽門螺旋桿菌? 郭學剛教授: 胃腸道狹義上講指胃和腸道,但廣義上是指整個消化道。而胃腸道存在腦腸肽和自主神經系統,可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 ,是人體養素的消化吸收場所、胃腸道的健康狀況影響人的生活質量發病率高、惡性疾病的死亡率高。 幽門螺旋桿菌(HP)是在1983年被澳大利亞學者發現的,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類致癌原。HP可引起胃炎、潰瘍、胃癌。 發達地區感染率大概是30%,欠發達地區大約是50-60%,是引起胃癌的原因之一。 科教網:哪些情況下幽門螺桿菌需要根除? 郭學剛教授:目前社會上存在一個誤區,HP恐慌感。事實上,由于我國人群HP感染高發,所以并非所有的HP感染者都需要做根除治療。但具有下列病變之一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除治療,如消化性潰瘍、 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早期胃癌術后、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縮、糜爛、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計劃長期使用NSAIDs、 有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ITP)以及其他Hp相關胃病(如淋巴細胞性胃炎、胃增生息肉、Ménétrier病)等的情況下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 科教網:食物也會引發胃癌,會引發胃癌的食物有那些? 郭學剛教授:經常食用的食物,例如咸肉、香腸、火腿肉類罐頭加工中作為發色劑、防腐劑,飲水和農作物瓜果蔬菜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硝酸鹽化肥、隔夜食物酸菜和泡菜中所產生的亞硝酸鹽都是致癌因素,都有引發起胃癌的可能。除過胃癌,我國大腸癌、食管癌等腫瘤發病率也非常高的。 科教網:大腸癌的特點是什么?大腸癌的病發與飲食有關系嗎? 郭學剛教授:近年來結腸癌、直腸癌發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具有發病年齡提前、中位數45歲左右、由低位大腸癌多見、向高位大腸癌多見發展、城市明顯多于農村等特點。通常也與高脂肪、高肉食、低纖維素、低維生素等飲食有關,因而要提倡健康飲食早期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根據組織浸潤深度進行分期不完全統計,我國新發大腸癌80%為中晚期大部分大腸癌起源于腺瘤,因此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科教網:大腸癌發病原因有那些?烤肉會產生致癌物嗎? 郭學剛教授:高脂肪飲食、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遺傳、等因素都是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會通過改變大便中膽酸濃度導致大腸癌、增加腸道細菌酶活性硝基還原酶而致癌,油煎、焙烤肉類過程,也會產生致癌的雜環胺。 科教網:消化系統的腫瘤癌變有沒有高發區域呢? 郭學剛教授:胃癌高發區有山東省臨朐縣、遼寧省莊河縣、福建省長樂縣最為代表性,其次還有甘肅、青海、寧夏、吉林、江蘇、上海等部分地區也屬于胃癌高發地區,以上地區的居民應提高防胃癌意識,每年進行胃鏡等相關檢查。問題都出在飲食上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它們的共同點是長時間食用鹽漬的食品,比如咸豬肉、蝦油、腌魚干、魚露、酸煎餅、咸菜等肉類腌制品、腌制蔬菜和海產品等。 中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發國家、河南省林縣是我國食管癌的高發地區,由于該地區的生活條件、飲食習慣、存在強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遺傳易感性等有關,愛吃較燙、辛辣的食物是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胃酸反流、肥胖、吸煙等也是誘發食管癌的原因。 科教網:消化道疾病報警癥狀是什么?
郭學剛教授:消化道疾病變主要分為食管病變、小腸病變、結腸病變。食管病變的癥狀是:胸骨后不適,疼痛、反酸燒心、吞咽困難,吞咽梗噎感、食物通過感、呃逆(hiccup)、嘔鮮血。 結腸病變的癥狀是:大便次數增加、腹瀉或便秘、排便困難、大便形狀改變。 當出現無規律和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脹、腹部不適、食欲減退(非心因性)、短期內體重下降、排便規律和性狀改變、血便、柏油樣便、不明原因的乏力、貧血都是消化道惡性病變的預兆,當出現時這些癥狀一定要注意及時就診。 科教網:在平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腫瘤癌變? 郭學剛教授:在生活方式上,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不吸煙、不嗜酒,經常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過度精神緊張、避免肥胖;在飲食方面要做到:減少脂肪、糖的攝入量,增加水果、葉酸/VitB6、VitC、β-胡蘿卜素,攝入含微量元素鎂、鐵、硒豐富的食物。 有腫瘤家族史、消化道息肉、精神壓抑、吸煙、飲酒、常食用煙熏食品、重鹽飲食、過量攝入肉類者,慢性炎癥幽門螺桿菌感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都應仔細做好病變監測。同時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上述可以作為消化道腫瘤的一級預防。 科教網:消化系統腫瘤癌變發現了可以治療嗎? 郭學剛教授:胃癌預防的重點在于早期診斷,我國只有不到20%的胃癌是在早期發現。最好的胃癌篩檢方法是胃鏡檢查。比如,日本人會在40歲以后都會至少做一次胃鏡檢查,此后定期行胃鏡檢查,政府也早就把胃鏡體檢項目納入相關法規保障之中,作為一項社會福利督并免費向市民提供,因此日本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很高,治療效果也很好。通過胃癌篩查,發現癌變及時治療,是可以抑制病情,大部分是可以痊愈的,不用談癌色變。 而消化道腫瘤的內鏡篩查就是二級預防。 科教網:做胃鏡難受嗎?胃鏡到底干不干凈?
郭學剛教授:很多人都對胃鏡產生恐懼,認為做胃鏡難受、做腸鏡又比較痛苦;還有的甚至認為鏡子不干凈、找熟人做更好的理念。其實做胃鏡無任何不良影響,首先要克服這種心理因素;如果說做腸鏡痛苦的話,那么可以說檢查的“短痛”總比腫瘤中晚期治療的“長痛”好。而且,現在很多醫院都開展了無痛苦內鏡檢查,也可以在麻醉下進行檢查,從而消除二次檢查的恐懼感。另外,也不必擔心鏡子不干凈,消化內鏡檢查前都應經過嚴格消毒才使用的,所以盡可放心。 科教網:大腸癌如何進行篩查? 郭學剛教授:美國癌癥協會的結直腸癌篩查指南認為,無癥狀也無家族史者初始篩查年齡為50歲;無癥狀,但有1位或1位以上患結直腸癌一級親屬者,初始篩查年齡為40歲; 有腸道癥狀者則可從25歲開始篩查;對于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及遺傳性非腺瘤性結腸癌家族成員,要在青少年期就開始篩查。 同時建議50歲以上的無癥狀人群必須進行定期檢查:糞便隱血試驗(FOBT)、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雙重對比鋇灌腸造影、全結腸鏡檢查等項目篩查。 8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因篩檢所增加的預期壽命僅為50~54歲年齡組的15%,而且檢查風險卻相應提高,所以80歲以上人群行全結腸鏡檢查應謹慎! 科教網:在做胃腸鏡檢查時需要注意什么? 郭學剛教授:要做到,放松、配合、接受——減輕痛苦、晚餐少量,晚九點之后禁飲食,可喝水,注意早點休息,除了喝水之外,禁止吃飯、飲用果汁飲料、煙、藥等、 穿方便更換的服裝出門。為了延長喉部麻醉藥的效果,讓麻醉藥停在喉嚨、慢慢的含咽,放松腰帶,左側朝下躺在診察臺上。 發現早期病變可以經內鏡切除病變——遠比手術治療輕松,診察結束后,可整理裝束,稍微休息一下,但是禁止開車,在一小時后可進餐,避免激烈的運動,洗澡采用淋浴的方式。 科教網:如何做到健康生活遠離胃腸道疾病? 郭學剛教授: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定期體檢,胃腸鏡檢查時保持良好心態和生活習慣;戒煙忌酒、濃茶遠離不適宜藥物避免飽餐,高脂飲食,腌制食物。同時做到,重視飲食衛生、改進生活方式、轉變傳統觀念、開始健康體檢、享受胃腸鏡檢查。 科教網:胃疼”就真是胃疼嗎?通常的治療誤區有那些? 郭學剛教授:胃疼不一定就是“胃”疼,不要試圖誘導醫生只是看“胃”,應該客觀述說癥狀、由醫生結合檢查情況來做綜合判斷。我國存在的普遍現象是,修車時去4S店,從不要求懂;修電時也知道找專業電工;“修”人體疾病時……卻都要求要懂,常抱怨說“我們又不懂”,殊不知,人體要比機器復雜得多,醫學發展到現在也只能解釋并治療一小部分問題,而這卻往往需要學習專業醫學10年以上并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而在門診大量的病人面前醫患交流也就只有幾分鐘,不建議把這寶貴的幾分鐘消耗在“為什么”上,而應該搞清楚應該“怎么辦”,這才能提高效率。還有一個誤區就是“看病貴”,我們可以想一想,車重要還是人重要?當然是人重要!可事實是,人們修車時花幾千不覺得貴,而在人自身上花幾百也覺得貴,何況就醫時還有醫保的保障。相信醫生就等于尊重生命,互相信任是前提。診治病情需要全身考慮,患者不要臆想并試圖誘導醫生的思維,這可能會影響醫生的精準判斷。總之,健康就是節約、健康就是和諧、健康就是責任、健康就是財富。 科教網:看來癌癥并不是那么可怕, 感謝郭教授接受采訪。 郭學剛教授:其實消化系統腫瘤癌變,完全可以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極大減少惡化和傷亡,我們內鏡醫生有個口號:發現一個早癌患者,等于拯救一個家庭。我希望廣大患者能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呵護好自己的胃腸道,也祝愿科教網越辦越好,感謝科教網對四醫大西京消化病醫院的多年關注。 四醫大西京消化病醫院郭學剛教授介紹 郭學剛,1962年生,1980年就讀第四軍醫大學本科,1988年攻讀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畢業以來,長年工作在消化內科臨床第一線,從事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以及消化系統腫瘤的臨床診治和臨床研究。 郭學剛曾赴香港、日本進修學習消化內鏡技術。在西北地區率先成功地開展了10余項消化內鏡檢查及微創治療新技術。以第1作者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第2作者2項;陜西省衛生廳科研基金1項;分課題負責人負責全軍醫藥衛生科研基金課題重點項目1項;負責國家支撐計劃子課題2項。近年來發表臨床相關的SCI論文10余篇,核心期刊論文100余篇,參編消化內科相關專著5部,主譯美國最新專著2部。
郭學剛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消化內鏡分會主任委員、國家消化內鏡質控專家組委員、中華消化內鏡分會ERCP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分會委員、中華消化分會胰腺學組委員、中華消化內鏡分會超聲內鏡學組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消化專委會秘書。郭學剛教授也是中華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中華胰腺病雜志、中國消化內鏡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消化疾病論壇雜志常務編委、編委等,為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或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