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晩上8時30分,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一科,74歲女病人龔正泉突感胸悶、呼吸困難。潘億文立即來到病房察看,當時病人生命體征尚平穩。可觀察不足20秒,病人突然四肢抽搐,意識喪失,心跳呼吸驟停。心電監護儀顯示,心率,血壓,血氧急劇下降,心電圖呈一直線。老人牙關緊閉,大喊無答應。 潘億文第一反應是開放氣道。實習醫生李甜甜飛奔去取紗布,作人工呼吸救命的準備。當她轉身趕到時,潘億文正在對病人進行囗對囗吹氣,作胸外按壓等心肺復蘇術。約1分鐘后,心電監護顯示:血壓、呼吸、心率數據逐漸回升。約3分鐘后,麻醉醫師趕來,立即行氣管插管,患者血壓、呼吸、心率逐漸恢復正常,意識清楚。5分鐘后,病人順利轉入重癥監護室。守在床邊的大兒子和大女兒臉色由陰轉晴,破涕為笑。 病人患有壞疽性膽囊切除術后膽漏、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肺部嚴重感染、高血壓病1級極高危組、2型糖尿病、冠心病、4處骨折、腔隙性腦梗后遺癥等多類疾病,身體承受能力極差,加上已逾古稀,每推遲一分鐘就加重一分腦缺氧的危險,可能導致病人迅速死亡或腦嚴重缺氧,發展成為“植物人”。“病人缺氧時間越長醒來的機會就越小,當時情況緊急,不容多想,開放氣道為第一。”潘億文說。 據介紹,龔老因經常接受治療,體內菌群失調,已從她的血液里培養出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系“超級細菌”,對常規抗生素及消毒劑均耐藥,且有極高傳染性,呼吸道是重要的傳播途徑。一旦被傳染,極難治愈。當時,搶救龔老的常規方法應是“呼吸氣囊與胸外按壓以及針注腎上腺素”,但這將浪費搶救時間一分鐘以上。對龔老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一分鐘。 該院普外一科主任謝凱祥說,“我聞訊趕到病房,見到正在口對口人工呼吸搶救病人的潘億文,口與口之間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行為勇敢,精神可嘉,值得我們贊賞與學習。”潘醫生冒著被傳染鮑曼不動桿菌的風險,成功搶救病人的事跡在全院傳開后,醫護人員均表示敬佩,“他為我們醫療行業傳遞了正能量。” 4月23日上午,我們在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門前見到病人的兩位女兒,大女兒劉紅英見證當時危情一幕。她們對潘醫生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正在制作錦旗,以表心意。小女兒劉芙蓉面對鏡頭說,“這次幸好遇上潘醫師,不然我媽可能就沒命了。”
4月25日上午9時,潘億文再次來到重癥監護室,見到了龔正泉。他俯身與老人進行了一番心領神會的交流。雖然老人口中銜了根大大的通氣管,不能親口言謝,但兩人都向對方會心一笑。至此,潘億文懸在心中的石頭總算暫時落了地。(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 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