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需提升、從業者水平待提升、培訓機構待提升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搜狐 訊:今年的兩會上,“健康”和“中醫”成為兩大熱門關鍵詞,其中“健康中國”首次被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凸顯了其重要地位,而即將在7月正式實施的《中醫藥法》也作為焦點在兩會上被代表們頻頻提及,中醫藥事業發展受到史無前例的的關注。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同時落實《“十三五”全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規劃》加快推進各層次各類型中醫藥人才培養,鼓勵西醫師全面、系統學習中醫,其中,中醫健康管理師作為新興的職業群體日益受到人們關注,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社會認識尚需提升 “中醫健康管理師作為一個新興職業,人才缺口大,就業前景廣闊,但是我們苦惱的是中醫健康管理的社會普及程度尚不高,一些人聽說健康管理就以為我們是做體檢的機構”世健聯項目運營副院長劉躍權談及此情況有些哭笑不得。 據悉,世健聯是國內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開展中醫健康管理培訓的機構,其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在國內最早啟動了中醫健康管理職業技能規范化培訓項目,該項目由世健聯負責運營與推廣,在業內反響很大,但前來報名的很多“但是大多數是醫護人員和從事健康管理的業內人士”劉躍權說“從全社會的角度看,中醫健康管理還需多多推廣”。 根據《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國醫大師、萬名中醫名師、百萬中醫師、千萬職業技能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這其中,中醫健康管理師將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法要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從業者技能服務水平,全國中醫健康管理師培訓要在規模化的同時,必須規范化運營和推廣,要以國家《中醫藥法》、《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指引向全社會推廣中醫健康管理”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聞康集團董事長鄭早明表示,為進一步推動此方面的人才培養,2016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在國家領導簽署自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當天,聞康集團就在國內舉辦了首屆中醫健康管理師職業技能培訓發布會暨培訓機構校長見面會。
此次培訓機構校長見面會由聞康集團高級副總裁、偉越科技健康教育集團董事長、世健聯創始人魏躍主持,在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等參會各方對于中醫健康管理師培養標準、課程大綱、教學標準、考核評價等標準化建設工作提出了要求,“打造優秀的中醫健康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優秀的培訓機構”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健聯創始人魏躍說。
傳承中醫事業需要全民總動員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2016年8月19日,在國家領導出席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講話要求“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思維方式,是體現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016年8月29日,中國外文局公布G20國家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中醫藥名列第一位。 正是這一核心價值理念使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留傳至今而沒有消亡,使中醫學在世界醫學史上唯一傳承至今而且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在當今社會,中醫是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也是最貼近百姓生活、最完美將科技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文化形態。中醫“調和致平”的理念及其各種醫療技術、養生方法,幾千年來護佑著中華民族繁衍不息、中華兒女祛病健康,未來也會成為助推“健康中國”建設、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強大動力。
▲上圖為:2016年12月24日,中醫健康管理職業人才建設及服務技術推廣項目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議中心發布,并現場啟動了“中醫健康管理師”培訓項目。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聞康集團董事長鄭早明在啟動儀式上發言致辭。
▲上圖為:2016年12月24日,中醫健康管理職業人才建設及服務技術推廣項目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議中心發布,并現場啟動了“中醫健康管理師”培訓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中心主任黃暉在啟動儀式上發言致辭。 健康管理轉型中醫成趨勢 “同時,中醫文化具有超越意識形態、符合社會潮流、貼近百姓生活的獨特優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文明是多元、多彩的,也是平等的,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中醫文化是一種去意識形態化的文化,易于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在人類資源危機、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下,中醫文化符合當今社會"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潮流,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簡便廉驗的特色正引起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喜愛。”魏躍說,伴隨醫療保健的硬實力發展,中醫文化的軟實力也應引起高度關注。中醫文化具有引導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功能。通過中醫文化對外傳播可以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巨大魅力,進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健康管理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進入中國,發展到今天,結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逐步轉向中醫健康管理是必然趨勢”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秘書長李明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具體來說,中醫健康管理包括中醫健康狀態信息采集與管理、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九型體質、五態人格等相關中醫特色辨識)、健康養生與干預指導、干預效果評估、各種慢病管理的相關服務等,這就需要中醫健康管理培訓機構具有較高的中醫認識水平和中醫教學培訓實力,“但是目前很多培訓機構以賣證書為目的,一些學員也以為花錢買了證書就行,殊不知,真正掌握技能才是最為核心的提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曲典處長說。 使命與責任:好經不能念歪 “這也是目前中醫健康管理培訓的難點和癥結,其實證書并不能說明太多的東西”世健聯創始人魏躍說道“3月26號,國家首期中醫健康管理師培訓班在北京開班,經過培訓并考試合格的,也將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頒發《中醫健康管理師》證書,證明持證人參加并考核通過中醫藥職業技能培訓,但是我們并不希望學員把證書看得太重,我們最希望的是學員實實在在掌握到真正的技能和知識,這樣才能把中醫事業傳承發揚起來”,談及此,魏躍加重了語氣,眼里流露著期盼。 目前,中醫健康管理師的培養在國內剛剛起步,未來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身體健康,從業人員水平良莠不齊,亟需成體系標準化規范化培訓,“如果一開始就把眼光放在拿證上面,就把一本好經念歪了”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秘書長李明教授說,“學員需要考證,但是學到真經,提升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水平,才是中醫健康管理師真正的使命和責任”。 根據我國流行病學關于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調查結果顯示,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是導致慢性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其影響作用占到了60%以上,要改變當前以治病為主要目標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傳統養生文化回歸國人生活,發展養生服務受到國家鼓勵,其中尤以中醫養生備受推崇。但在“養生熱”方興未艾、“養生經濟”一派繁榮的景象之下,形形色色的“偽養生”充塞耳目,誤導認知、誘導消費,致使公眾無所適從,老年人群深受其害,即將實施的中醫藥法,即將對中醫健康服務提出嚴格準入門檻,中醫健康管理師的出現,正是為了規范這一領域的服務水準。 業內專家表示,從“美麗中國”寫入十八大報告,到“健康中國”首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民意在國家最高施政層面的體現,即將實施的中醫藥法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中醫藥事業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歷來是全年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實際上早在2013年,就有領導提議“推健康產業新政,撬動8萬億市場”的經濟發展方針。
把握機遇,復興中醫事業,從來靠的是若干具體而實在的努力,中醫健康管理師的問世與成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它未來的發展中,能否避免我們此前走過的彎路,跳出只問證書不問技能的怪圈?要有我們的智慧和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