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京新網 訊:上海壹博醫生集團今天在上海浦南醫院舉行創新治療理念新聞發布會,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新聞宣傳副處處長潘明華、浦南醫院院長劉衛東、上海壹博醫生集團發起人孫成彥教授出席發布會。 會上介紹,針對一名腦損傷致肢體偏癱病人,壹博醫生集團功能神經外科團隊、手外科團隊和浦南醫院聯合開展臨床攻關并取得重大突破:利用融合技術、多學科序貫手術的方式,該名病人曾長期運動功能缺失的肢體目前均康復至接近正常人的功能,并且療效保持“穩中有升”。根據資料檢索,全球范圍內目前像這樣通過融合技術治療偏癱的尚無先例。 <治療現狀:復發率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中風偏癱發病率已達到2%,病人總數已超過千萬人,到2030年,中國將有3177萬名腦卒中患者。另外,由外傷、炎癥、腦腫瘤、腦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癱,目前也至少以百萬病人計。 在偏癱的治療上,目前主要是通過矯形、神經移植嫁接、運動康復等手段。不過,我國的偏癱治療的總體預后效果不盡如人意,尤其是肢體肌張力超過三級的病人,幾乎全部面臨復發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學科“分而治之”、各掃門前雪,整體治療呈現出技術單一、斷裂、碎片化的無序狀態,以至于醫療資源沒有實現“最大公約數”,片段式治療更多地關注當前效果,沒有對病人實現整合治療。 <創新突破:跨學科融合> 通過4年的持續臨床攻關和治療追蹤,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與胡韶楠手外科團隊(胡系華山醫院手外科教授)共同合作,采用“融合技術”的創新理念,將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的“高位頸椎單側椎板切開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和手外科領域“頸7神經移位嫁接術”,這兩個分屬于不同學科的術式成功實現跨學科嫁接融合。針對一名已偏癱近20年的青年男性病人,“融合技術”使手術效果取得了1+1>2的效應,一方面基本實現了患者手功能的康復,另一方面也破解了長期以來“癱瘓手”治療效果不穩定、易復發的技術瓶頸。 病人林淳誠,男,19歲,福建人。因出生時產鉗助產,導致左側大腦局部出血引發腦損傷,造成右側上下肢發育遲緩、功能障礙。三歲左右才可獨立行走,逐步出現行走異常姿勢,主要表現為步態不穩,走路踮腳尖,并出現足內翻畸形,俗稱“馬蹄足”。同時開始出現右手不靈活,右手活動受限,表現為右手抓握困難,伸指困難,拇指內收、手尺偏畸形,前臂旋前畸形,手功能嚴重障礙并逐步喪失精細運動能力。從體型舉止上來看,治療前,他兩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翹著腳尖困難地走斜線,手功能低下,不能抓舉筷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病人雖然外形已經酷似成年人,但是很多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飯、系扣子、拉衣服拉鏈、上廁所等)都不具備。另外,盡管患者家庭帶著他到處奔波求醫,耗盡全家積蓄,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正確、系統的治療,導致上述運動功能處于持續退化狀態。隨著病情逐漸加重,病人已經出現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肌肉萎縮現象。根據當地醫院預判,林淳誠最終可能逐步喪失全部運動和生活功能。 <改變一:一口氣騎車10公里> 2013年5月經病友介紹 ,患者找到孫成彥教授,明確診斷系腦出血后遺癥——右側肢體偏癱(痙攣型)。從2013年起,孫成彥團隊開始介入對林淳誠的治療。通過一期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FSPR)和二期肌力、肌張力調整術,術后患者右下肢肌張力降為正常,足內翻畸形完全矯正,腳后跟可以放平。經進一步康復治療,軀體平衡改善,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行走姿勢接近正常,目前可以一口氣騎自行車10公里。 <改變二:學會了撿豆子拿筷子> 從2015年起,孫成彥主任開始對林淳誠實施創新型“融合技術”手術,以矯正他的“癱瘓手”:首先采用高位頸椎單側椎板切開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解除了他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狀態,降低了過度增高的右上肢肌張力,使右側肩膀的高聳狀態恢復到與對側一致,右手開始出現了穩定的抓握狀態。經圍手術期康復訓練,上肢的力量及手指的力量均得到了提高,但是右手的靈活性依然存在較大問題,尺偏畸形未完全改善,前臂旋后不能。到這一階段,患者可以獨立做撿豆子、拿筷子等簡單動作,部分改善了運動功能。 <改變三:泡茶切菜無障礙> 2016年9月,由手外科團隊負責人、華山醫院手外科胡韶楠教授接力治療,實施健側頸7神經移位嫁接手術,同時矯正了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之后,在著名手功能康復專家賈杰教授指導下,浦南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康復團隊對病人進行了2周的強化康復訓練,隨后病人回到當地,在功能神經外科康復團隊的指導下繼續實施為期半年的康復訓練。2017年4月,病人再次回到上海接受運動神經功能檢查。最新評估顯示,林淳誠的偏癱手已經基本恢復到了正常運動功能,從事對指、切菜、泡功夫茶等精細動作已沒有障礙,可以像正常人那樣學習和工作。 病人現在正在努力學習發微信,他希望今后可以像身邊親朋好友那樣,沒事發個朋友圈曬曬美食,過上尋常人的幸福小生活。下一步,專家團隊還將對他實施進一步康復訓練,以鞏固成果,幫助他提高手指的靈活性以完全達到正常人程度。 <適應癥:腦卒中腦損傷> 目前,中國已有腦卒中病人1720萬人,保守統計其中有75%的患者出現了卒中后軟癱、痙攣癱等癥狀。在醫學上,軟癱是指肌張力低下甚至為零的狀態下,患者手腳失去活動能力。痙攣癱,指患者雖然肢體可以活動,但是肌肉僵硬、缺乏靈活性,不能實施精細動作,肢體喪失了運動和生活等社會功能。軟癱和痙攣癱,在醫學上統稱為偏癱。 還有另一種導致肢體痙攣、畸形或功能障礙的情況,即嬰兒出生時因為受到產鉗等外力作用導致的腦損傷、腦癱、意外傷害等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融合技術”的使用,使得上述情況導致的肢體偏癱、痙攣、畸形或功能障礙患者,今后都有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 <技術解讀:創新的意義何在> 為什么說,這是一次“融合技術”的勝利? 我們先來了解此次治療“癱瘓手”過程中涉及到的兩個術式。 高位頸椎單側椎板切開,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CFSPR) 原理: 在頸部行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通過電刺激和電生理檢測鑒別、切斷電刺激閾值低、肌肉收縮強烈而彌散的Ia類纖維,降低脊髓牽張反射的γ環路興奮性,從而降低肢體過高的肌張力,選擇性保留肢體的運動纖維,不影響肢體力量。 CFSPR是一種中樞神經損傷治療手術。 關于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的原理: 利用健康一側肢體神經的上級中樞來替代患側肢體神經的上級中樞,重建神經支配結構,改善癱瘓肢體功能,同時不影響供區的功能,用這個術式用來修復中樞神經損傷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重建其癱瘓后喪失的功能。 這種手術過去在手外科中使用較多,屬于周圍神經損傷治療技術。而在功能神經外科治療方面,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沒有應用范例。 在對林淳誠的治療過程中,孫成彥和胡韶楠兩大團隊合作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序貫式治療方式——優先解除肢體痙攣狀態,再行神經移植和手畸形矯正,最后進行康復訓練。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這種將序貫式療法用于偏癱治療的案例,還沒有過先例。因為,長期以來醫學界對于像林淳誠這樣的偏癱病人,治療技術種類多樣且大多已成熟,但治療理念上則始終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局面,并且各類技術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病人在神經內科求醫,神內醫生可以通過給他注射肉毒素來解決肢體痙攣癥狀,然而這種治療效果短期且不穩定;病人到手外科求醫,神經移位術和畸形矯正是常見治療方式,在手神經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顯,但由于痙攣問題沒有解決,術后復發率和手術失敗率仍然較高;如果病人僅僅接受功能神經外科治療,手術對于解除痙攣的效果明顯且穩定,幾乎不會復發,但是肢體精細運動功能卻無法獲得最佳矯正;而病人如果求助于康復專科,康復訓練可以解決一時的功能問題,卻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病情反復是常態。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治療模式下,未能解決如何兼顧改善手功能和效果穩定的問題,因而病人無法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因此,此次手術最大的創新意義在于,顛覆了陳舊的治療理念,將解除痙攣、神經移位、畸形矯正和康復訓練這些原本支離的技術,根據病人個體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體運用,使得三大技術同時在一只手上發揮出了最大效應。同時,中樞神經系統手術和周圍神經手術技術實施融合后,既化解了功能神經外科單純解除痙攣、不能矯正肢體畸形、不能神經功能重建的技術缺陷;也突破了手外科術后容易產生肢體痙攣復發、導致手術失敗的局限性。 <新聞背景:關于醫生集團> 今年4月19日是全國首個服務于肢體傷殘、運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專科醫生集團——上海壹博醫生集團成立一周年紀念日。 在過去的一年間,壹博醫生集團在全國范圍內搭建了一個涵蓋診斷、手術和終身康復的全程式、一體化肢體殘障患者治療體系,目前這個網絡已經覆蓋到了國內六個省會城市。自2016年4月19日成立至今,壹博醫生集團已經接診病人1200余人次,開展手術500余例。 孫成彥教授是原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功能神經外科方面的專家,2015年成功實施國內首例運用電刺激手術治療截癱患者。他也是國內走出體制、探索自由執業的知名醫生集團改革實踐者。 孫成彥認為,此次發布的這項技術創新,來源于好的體制創新的“孵化效應”。上海浦南醫院是全國首家向醫生集團開放的公立醫療機構。在劉衛東院長的主導下,浦南醫院將門診和手術室打造成像機場停機坪一樣的開放式平臺。正是由于醫院提供先進的醫療設備、良好的就醫環境、靈活的合作模式,吸引了一批國內外頂級的醫學專家團隊加盟。其中包括上海壹博醫生集團,也是通過“技術專家入駐”的模式開展了學科建設。孫成彥教授在入駐后擔任浦南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在浦南醫院定向執業。正是在這個鼓勵創業、支持創新的環境中,孫成彥教授得以進一步放下執業包袱,一心一意搞技術攻關。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