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Media OutReach-2019年1月14日-皮膚發炎、紅腫、灼熱或瘙癢,是濕疹常見的病征,但也普遍見于銀屑病患者。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表示:“由于濕疹和銀屑病的癥狀相似,患者容易將兩者混淆。“ 銀屑病患者如果誤以為患上濕疹而只涂擦類固醇藥膏,雖可控制皮膚癥狀,但長時間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出現耐藥,造成病情反復和惡化。
香港有不少銀屑病跟濕疹混淆的臨床病例,銀屑病患者誤診為濕疹,后期因病情嚴重而轉介至皮膚科時,大多已達中等至嚴重的程度。何家強醫生表示:“雖然銀屑病的病征很容易與濕疹混淆,但我們可根據患者發病年齡及位置進行鑒別診斷。“ 20及50歲 發病高峰期 銀屑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心理因素及壓力有關,20歲及50歲分別為發病的兩個高峰期。皮損常見于身體外側,如手肘、膝蓋、頭皮及背部等。何醫生指出20歲及50歲這兩個年齡的人群,通常正經歷著人生道路及社會角色的劇烈轉變,往往因此感到壓力,而易誘發銀屑病。至于濕疹,則屬過敏性皮膚疾病,一般常見于頸部、臉部及身體內側的皮膚,由遺傳加上外來因素誘發,發病年齡組通常為5歲或以下的兒童。 中度至嚴重程度的銀屑病患者,一般可以考慮使用生物制劑治療。生物制劑可針對性地抑制體內的炎癥因子,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副作用相對較少及輕微。 白介素抑制劑治療 恢復正常生活 目前治療銀屑病的生物制劑包括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及白細胞介素抑制劑。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能控制炎癥反應,但治療兩至三年后,身體有可能出現抗藥抗體,使藥效減弱,患者繼而需加大藥物劑量以維持治療效果,治療費用和副作用也隨之增多。另外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容易增加患者感染肺結核的風險。 至于治療銀屑病的白介素抑制劑,可分為白細胞介素17a(IL-17a)抑制劑和白細胞介素23 (IL-23)抑制劑,兩者均針對皮膚炎癥因子,而且都不易產生抗藥抗體而降低療效。 對于患者而言, 白細胞介素23 (IL-23)抑制劑可同時有效針對銀屑病引起的皮膚炎癥反應及失衡的T淋巴細胞,以降低復發風險,并有可能延長病情控制時間,一般治療兩星期后便能起效;而傳統口服藥物需要一至兩個月才起效,生物制劑在快速起效方面優勢明顯。有研究數據顯示,在治療十六個星期后,八成患者的皮膚狀況與基線相比得到90%的改善,即達到PASI 90的目標(PASI指銀屑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四成患者甚至能達至100%的改善,即銀屑病斑塊完全消失。此外,研究也指出,達到PASI 90或以上的患者, 生活完全恢復正常的機會會比未達到的患者多一倍以上。 資料來源: 健康100問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