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鄭縣群眾表演:懸臺

南鄭縣群眾表演高蹺:倒騎毛驢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人民在線 訊 鑼鼓宣天、濃妝重彩、萬人空巷,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陜西省南鄭縣協稅社火按奈不住新年鐘聲敲響,早早披掛演練,時刻準備著以最古樸、最完美、最熱烈的激情表演,拉開新年祖國昌盛和社會和諧的嶄新篇章。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過春節,一定會有春聯、花炮和餃子,有新衣和美食,更少不了社火。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社火迎神祭祀,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協稅社火依靠口傳身受,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始至今日年年表演,任朝代更替,時人豐蹇盈虧,從未作間息,其深藏期間的頑強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凝聚力必將帶給我們最豐睿的精神瑰寶和最強大的發展動力,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協稅古鎮文化淵源流長的深刻思索。
一
古鎮協稅位于陜西省南鄭縣城以西1.5公里處。依山傍水、交通十分便利,據鎮上老人講述,該鎮曾經是周邊官府齊來協調稅務的地方。時間一長,“協稅”古鎮由此得名。在南鄭縣城東遷之前,古鎮協稅一直是當地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鄭縣的一些黨政機關及文化事業單位,曾一度設置于此。解放前,協稅街上到處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四方商賈和平民百姓紛至沓來,“趕集”如潮……在津津樂道的講述中,古鎮協稅以深受百姓喜愛的協稅社火和桄桄劇,男、女學堂以及張坪古柏等名揚四方。
據傳,協稅社火起源于唐末,明清衍化,表演形式不斷豐富。最初是群眾拜神祭祀的民間活動載物,后逐步演變為群眾吉慶保安的集會形式。社火形態取自我國古典戲、歷史戲劇及現代戲的一些精典舞臺劇情,如《側美案》、《楊家將》、《望春樓》、《鐘魑嫁妹》等,以宣揚漢文化忠、孝、仁、義的精神內涵。社火形式向來以優美的龍燈彩船、驚險的懸臺高蹺、恐怖的武彩、精湛的耍龍舞獅而著稱。每逢春節,協稅鎮上、下兩街的社火不僅要參加縣鄉組織的社火巡游表演,還要互擺擂臺、熱火朝天地環街競技演出。尤其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協稅古鎮熱鬧非常。演出之日,四面八方的觀眾洶涌而至,爭先恐后地大飽眼福,鎮上大街小巷因此會出現人潮涌動、水泄不通的壯觀景象。
耍社火時,鑼鼓鏗鏘前行,間雜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懸臺從化妝架臺緩緩推出,高蹺最后踩出。懸臺是在普通“地社火”、“背芯子”的基礎上,增加鐵制“T”、“L”、“Y”形等造型巧妙的芯子架。芯子架往往由三五層重疊起來,二至十多米高,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造型舞臺是懸臺和武彩重要的輔助載體,從前皆由4¬8人肩抬手護,后利用不斷發展拖拉機、汽車等交通工具代勞人力,逐漸以車載成隊行游,組建為輕靈便捷的活動舞臺,在林立摩踵的人潮中緩慢向前移動。
“大耍”節目中的懸臺,是社火中的精華。懸臺整體結構從下到上為老妝、大拐、芯子、稍子,芯子也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化妝師在芯子上給小演員們化好妝,利用芯子將各個演員組合起來,少則二人,多則十余人。往往挑選童男玉女(一般為3~5歲)懸于高空芯頭,戴帽披冠、掛須登靴、扮妝塑形,或并立、或迭置、或橫立。有的手拿刀劍,像在拼斗;有的手執令旗,高懸在3丈高的虛空,場面驚險、奇異。芯子巧妙隱藏于小演員的長袍大袖和褲腿內側,演員們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的協稅古鎮的上下街上,在欲走還停的“芯子車”上搖搖擺擺、前俯后仰、或“欲掉還在”,身上的長袍大袖隨風起舞,飄飄欲仙,盡顯著“雄、奇、險、趣、美、斗”的獨家絕活。人們驚叫聲、笑談聲不絕于耳,又不由得被匠心獨具的社火造型設計和表演功力所折服,歡聲笑語在古老的協稅老街上漫延開來┅┅
踩高蹺是協稅社火一絕,也是表現戲劇的又一種形式,高蹺可高達兩米,5~12人組隊,也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演員著五彩戲服,或裸背背凳,或頭頂油燈,左手執旗,右手執杖,道具信手拈來。在踩高蹺時,演員時而搖扇揮袖,大搖大擺在人潮中行走,時而在對跳逐跑中打趣逗樂,觀眾紛紛引頸仰觀,都禁不住地一邊提心吊膽,一邊又捧腹大笑,實在是酣暢淋漓!
武彩社火,又稱“血社火”,其藝術構思體現恐怖和血惺,演員多表現受苦狀,在戲劇藝術上算是丑角,其表現手段較為逼真,演員上演的牛頭、馬面、炮烙等戲劇場景,有的還被“開腸”、“破肚”,情狀慘不忍睹、逼真肅殺,場面很是震懾!不竟心生敬畏。武彩旨在以血惺、殘忍的處罰方式教育今人要多行善、少為惡,以一種活生生、血淋淋的方式來表現戲劇,從而傳達懲惡揚善的精神,傳承著漢民族傳統的秩序、尊嚴與信仰。
二
協稅社火享譽海內外,淵源流長,歸結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是廣博的觀賞性。體現在喜靜者可觀懸臺、好動者可賞高蹺;性平者隨彩船翹步輕搖,秉烈者呆武彩神煞,方寸盡失;有古典劇目享適老者,有現代內容誘啟青年,婦女最傾心秧歌腰鼓,童孩主角社火,更引得多少同齡兒欽羨!所以民間俗語:有道是不觀一場協稅社火,就沒有過好年。這就好比小孩子春節沒得到壓歲錢,一樣令人若有所失。
二是完整的制度。社火歷來由愛好的村民演繹,幾乎無文字記錄,僅靠口傳身授傳承千載,迎社火、耍社火、送社火,仰仗一整套完備合宜的制度措施來保證。尊長持法、形式謹嚴。協稅鎮歷年來形成了政府籌資,村民出力,外資贊助,社火會承辦的系統文化工程,令人由衷嘆服!
三是適宜的生存環境。協稅社火,既符合漢文化弘揚天地人和思想的精髓,又與時代所要求的主流文化一脈相承,緊密貼近大地蒼生的同時,神秘的宗教色彩兼而有之;協稅古鎮的歷史文化積蘊,孕育了社火生存于斯的豐厚土壤,因而大受政府支持,被廣大民眾所認同。
四是廣泛的參與性。協稅鎮居民或務農經商,或打工求學,平時忙碌勞作,春節要組織的社火在協稅人的心目中尤為神圣。不求報酬、不提困難,在此問題上似乎方法總比困難多,太多的人發自內心的激情,自覺自愿地投身到能為春節社火的精彩表演而做積極、精心的各項準備當中,早早營造出社火民間藝術濃厚的氛圍,吸引并感染著八方慕名來觀的熱心民眾,群體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在此充分得以顯現和弘揚。
三
民間藝術扎根于民間,生于民間,屬于民眾。相應的保護工作應該倚重民間智慧和民間力量,應該以意識形態和文化政策上的積極調整來激活民俗,還民間藝術以汪洋活水,讓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地創造和真正發展屬于他們的藝術。
在南鄭揮書天漢水城、漢中傾力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化進程中,以傳統農業社會為基礎的習俗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民間藝術的生態條件也隨之逐步喪失,協稅社火作為不可再生的的原生態文化,07年已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他在民間生活中的“活性”而不至于成為博覽館櫥窗中的展示品,并且讓民間藝術在現代民俗中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把民間藝術放置到現代生活的視野下,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思考。尤其在建設新農村這個目標下,民間藝術與農村社會的天然紐帶使得農村成為民間藝術一展身手的前沿陣地,而新農村建設也同樣需要相應的民間藝術為它輸入血脈相連的文化底蘊。更需要得到社會各屆人士的關愛和不遺余力地支持和保護。如今,協稅社火在不斷地自我創新和豐富完善的道路上不斷求突破、求發展:一是在協稅鎮內中小學增涉協稅社火的技能培訓活動;二是除呈現豐富地舞臺推介形式,將社火表演與節慶、旅游項目和諧介入;三是由此衍生出形式多樣的社火文化產品,如光碟、書刊、社火造型飾品、高蹺道具等,使社火藝術傳播更廣泛、更大眾、更長久;四是建設協稅社火場館,作為傳承和創新社火藝術、收藏社火文物珍品的基地,實現協稅社火靜態宣傳和推介表演的有機結合。
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協稅社火必將傳承古今,發揚光大,祈福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作者:陜西南鄭縣黨校講師 李莉﹞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