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2016年6月,中國經濟時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方城籍在外人才張孔娟在深圳組織召開由30多名商界成功人士參加的座談會,籌建方城縣駐深圳商會,開展親情招商、委托招商。2016年8月,廣東河南商會部分會員及企業代表30余人到方城縣考察投資創業環境,并進行了合作項目和框架項目的協議簽約…… 這是方城縣實施人才回歸全民創業戰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方城縣聚焦在外人才這個巨大的“富礦”,審時度勢,高位運作,深度挖掘在外豐富的人脈資源,通過鄉情感召、環境優化、服務提升、作風轉變、面貌改觀等途徑吸引了一大批在外有資金、有技術、有產業的人才回歸創業或以其它方式反哺家鄉,人才回歸工程發酵升級,成為第二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 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說,要堅持黨建是第一引領、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是第一要務,樹牢黨建與經濟“無夾角”的意識,用黨建“第一引領”盤活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支撐發展“第一要務”,加快建設富強方城、和諧方城、美麗方城。 回創戰略縱深實施 據統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外建黨組織中的46名黨員通過電聯、實地考察等方式達成回鄉創業的意向,已有28名在外黨員回鄉獨資或合資創辦各類項目34個,總投資達35.2億元。 走進方城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服務大廳里,紅色的回創專門窗口顯得十分搶眼,厚厚的一沓《投資指南》供免費發放。方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潘自欽說,方城縣把實施人才興縣和人才回歸全民創業戰略作為一號工程來抓,設立回創專門窗口,為回歸人才提供創業項目咨詢、創業政策解讀、創業流程指導、創業手續代辦等一整套“保姆式”優質服務,對急需專業的優秀人才和帶資金、項目回鄉創業的緊缺人才可“一人一策”;對投資額1億元以上、對經濟發展有明顯拉動作用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對投資規模、投資強度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積極推薦申報省市重點項目,以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 為提高優秀企業經營人才的創業能力、管理能力、發展能力,該縣充分發揮縣委黨校、農業廣播學校、職業中專的職能作用,對各類創業人才進行培訓指導,先后選派120多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參加高層次企業家論壇、MBA進修或到全國500強企業、省內重點企業掛職,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力求在產學研結合、市場化運作和自主創新上實現突破。同時,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為創業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服務,建成軸承裝備眾創空間和騰宇軸承裝備科技企業孵化器,亞龍國際綜合性眾創空間正在緊鑼密鼓建設,初步形成以“三點”(產業集聚區、超硬材料園區、特色商業區)為主,“一面”(鄉鎮創業園)為輔,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創新創業格局。 產業發展優化升級 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達到95家,其中“四上”企業75家,裝備制造業逐步實現企業規模化、產品系列化、產業集聚化。中南鉆石公司產能達60億克拉,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5%以上。新建兩個院士工作站和24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創新能力領跑同行業。206家規上工業企業上市、掛牌18家,2016年規上工業增加值67.5億元,拉動固定資產投資222.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2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89.1億元。 農業規模化步伐加快,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60多萬畝,煙椒果藥等特色產業基地面積保持在95萬畝,創成國家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4個,規模示范化效應初顯。新發展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193家、達到2735家,“農業規模化、規模示范化、示范特色化、特色工業化、工業鏈條化”綜合效應逐步顯現,農業成為工業的“第一車間”,一產“接二連三”。農業品牌不斷叫響,裕丹參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認證,“博望坡”牌黃金梨、八味丹參茶榮獲第八屆國際農產品博覽會金獎,有機木瓜原漿酒成為知名品牌,贏得“中國生態丹參之鄉、中國木瓜之鄉”美譽。 按照4A級標準打造德云山風情植物園、張騫生態莊園和大乘山省級森林公園。總投資40億元的亞龍國際商博城加緊建設,鴻福物流一期基本建成。依托占地1.65平方公里的特色商業區,集聚發展現代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樓宇經濟、養老服務等新業態,新增各類商業網點2569個,貨品配送縣鄉村全覆蓋,“指尖消費”、“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京東、蘇寧云商、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落戶方城,30多種“名優特新”產品實現網上銷售。 方城縣委宣傳部 張棟察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