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綿陽“三臺剪紙”文化藝術傳承人蘭小奇(右一)現場傳藝 ![]() 上圖:壤巴拉藏式陶藝作品展示 ![]() 上圖:綿陽北川羌族草編作品展示 ![]() 上圖:“摩尼喜旋”傳統服飾展示 ![]() 上圖:綿陽“鑫田糧藝”作品展示 中國傳媒聯盟 訊(仝青 唐洪芝 特約記者 趙銀熙 文/圖)璀璨非遺,薪火相傳;保護文化遺產,創造美好生活;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最美鄉愁;…… 6月9日是“中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宣傳展示活動主題是“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當天,綿陽市與對口援藏縣壤塘縣在綿陽市城區綿州大劇院廣場聯合舉辦了以“中國第十三個文化遺產日·圣潔壤塘 文化原鄉 懸天凈土 感恩綿陽”為主題的兩地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以“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30余個非遺項目傳承人展示、展銷、活態展演、綿陽援建成果圖片展示、文藝晚會等形式,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將壤塘的傳統文化和綿陽的傳承創新發展相互交融,給綿陽市民呈現了豐盛的非遺文化“盛宴”。 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壤塘縣精心組織壤巴拉摩尼玄服飾、壤巴拉藏式木雕、壤巴拉銅鑄等20余項非遺項目作品在綿州大劇院廣場進行現場展示、展銷、傳承人活態展演。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相關單位組織羌族草編、梓潼年畫、鑫田糧藝、三臺剪紙、羌繡等15項非遺項目以及項目進駐校園的師生作品現場展示、展銷、活態展演。 當日下午,綿陽市和壤塘縣聯合在綿陽“綿州大劇院”舉行了“中國第十三個文化遺產日·圣潔壤塘 文化原鄉 懸天凈土 感恩綿陽”專場文藝演出活動,“兩地”文化在舞臺上相互交融,盡情展示。壤塘的《打墻舞》等12個傳統歌舞類節目讓綿陽市民一飽眼福。綿陽市非遺中心組織高新區火炬三小、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演出了特別創作打造的以川劇脫手變臉、川劇唱腔、威風鑼鼓、剪紙、草編等非遺項目元素的精彩戲曲綜藝《梨園新秀非遺情》,組織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綿陽劍南古琴館演出了特別打造的古琴伴奏綿州吟誦《蜀道難》,為“兩地”非遺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者從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6月9日當天,該市三臺縣組織非遺類歌舞、舞臺劇等13個文藝節目在縣城梓錦廣場展演;涪城區在鐵牛街天青苑川劇團利用圖片文字等形式開展非遺宣傳,通過戲曲、手工技藝、傳統美術等作品展示展演形式宣傳傳統文化的魅力;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巴拿恰、石椅羌寨舉行羌笛口弦、羌族歌舞為主的展示展演民俗文化活動。全市其他各縣市區,在“中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也都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