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袁小峰 繚繞耳旁,響徹神州大地的“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阿朗赫那赫尼那雷呀,赫雷那尼赫雷那,白云飄過大頂子山,金色的陽光照船帆,緊搖漿來掌穩舵,雙手贏得豐收年,阿朗赫那赫尼那雷呀,赫雷那尼赫雷那,白樺林里人兒笑,笑開了滿山紅杜鵑,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萬萬年……”這首《烏蘇里船歌》,就是黑龍江雙鴨山饒河縣的大美寫真。 邊塞要地,旅游休閑好去處。饒河縣位于祖國的東北邊陲,與俄羅斯比金市隔江相望。全縣有27個民族,有1個赫哲族鄉和3個朝鮮族村。其中,四排鄉是全國僅有的3個赫哲族鄉之一。饒河縣先后被批準為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生態示范縣、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定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國家珍貴毛皮動物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興邊富民”工作重點縣。這里,群山疊翠、林海蒼莽、江河密布,四季風景如畫,這里傳承著黑土文化的悠遠神韻,展現著青山碧水的旖旎風光,是烏蘇里江畔第一大城市,是距離著名的現代戰爭遺跡地——珍寶島最近的中心城市。
山清水秀 人杰地靈 多彩饒河,四季分明。春季的大頂子山,杜鵑盛開,爭奇斗艷,春意盎然;夏季的撓力河濕地,水映垂柳,如詩如畫,氣侯宜人;秋季的五花山色,姹紫嫣紅,層林盡染,美不勝收;冬季的烏蘇里江,千里冰封,銀裝素裹,有林海雪原之美譽。 饒河之美,美在生態、自然…… 近年來,黑龍江饒河縣委、縣政府緊緊依托區位生態優良、對外窗口、民俗濃郁、歷史宏博的優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多措并舉助推旅游業跨越發展。建設完成了大頂子山森林公園、烏蘇里江國家濕地公園、沿烏蘇里江濱江景觀大道等項目,縣域“農家樂”飯莊發展到近百家,四排村、小南河村分別被確定為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村和“能人帶戶”旅游扶貧示范村。全縣旅游年均增長13.3%。饒河縣被確定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最美中國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國十佳原生態旅游名縣”,“龍江最美區縣”。旅游產業成為推動饒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2018年,饒河縣旅游收入上半年實現3.6億,出入境游客1萬余人,境內游客53.1萬人,同比增長31.5%,良好的社會發展大環境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饒河縣自確立建設“旅游大縣”的發展戰略以來,大力加強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力量,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饒河縣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決定》,創建涉旅游部門溝通機制,涉旅重大事宜,一事一議,在全縣范圍中營造發展旅游、服務旅游的良好環境。 優化旅游發展的交通環境,加快建設山水生態魅力邊城,饒河縣在黑龍江省所有邊境縣中率先啟動并全面完成了縣城142棟樓體立面造型、牌匾亮化綜合改造,城鎮化率由54.1%提高到58.9%,全面提升城市綠化、亮化、凈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了城鎮品位。堅持“創森”引領,突出抓城鎮、村屯、沿線、沿江、荒山五個層次綠化,全力打造“山水環繞、森林圍城”的生態景觀風貌,創建富有饒河特色的生態文明。狠抓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保持饒河“天然大氧吧”的美譽,為旅游產業發展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同時大力倡導文明行為,弘揚文明新風,提升市民素質,建立誠信體系,加強市場管理,優化了邊境旅游發展環境。 大旅游項目建設是旅游業發展壯大的引擎。2016年,投資1800多萬元,完善了重點景點景區配套設施,完成了旅游導向標識系統建設,饒河縣7個景區通過A級景區復核,生態游、紅色游、鄉村游、跨境游持續升溫,順利通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西豐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和對俄、赴深圳等地對外文化交流83場次,赫哲族魚皮畫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小南山遺址考古發現距今9000年左右的古玉文化。旅游要發展,規劃是龍頭。饒河縣進一步增強旅游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和規劃實施的科學性,全面提升饒河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建設“烏蘇里船歌百里黃金旅游帶”,打造全域5A級國際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挖掘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同時,加快開發自駕營地及支持系統、漂流、冰雪旅游、主題酒店、餐飲等特色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產業,積極發展體育旅游和演藝,打造地域風情濃郁的特色村鎮,增強旅游業發展動能。加強精品旅游線路開發,拓展國內外多方客源和旅游目的地市場,擴大宣傳營銷,打造饒河生態旅游優勢與品牌。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