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王蔚波)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文化的力量不斷彰顯,國家所倡導的東西方人類共同智慧結晶絲綢之路精神深刻傳播與弘揚。為努力踐行文化生產力、助力新時代,在人民日報社、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委市政府、洛陽市文物局指導下,由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洛陽龍門博物館主辦,故宮博物院古代文獻研究所、中國華夏遺產基金會古籍專項基金、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洛陽華夏金石文化博物館、洛陽龍文科技有限公司、中航聯創科技有限公司、鄭州大學納米新材料研究所、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協辦,保護、研究、展示絲綢之路有關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宗教、藝術等方面內容的《文明之光——龍門博物館藏唐代絲綢之路民族碑志展》,于2018年10月1日在洛陽龍門博物館開展。
唐彩繪陶駝及胡俑 王蔚波/攝 洛陽地處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都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文物豐富。洛陽龍門博物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景區北入口處,建筑優美,外方內圓,泉屋兼融,極具特色;展品豐富,種類繁多,藝術性強,引人注目。該館歷年征集的數百方墓志碑刻,朝代蟬聯,名家云集,書法多樣。其中尤以40余品唐代粟特裔、突厥裔、高句麗裔和漢裔墓志最為珍貴,多數尚屬首次面向社會公布,囊括了粟特昭武九姓、突厥、吐谷渾、烏丸、印度、高句麗等民族碑志,以及跟絲路有關的漢裔碑志,并輔以相關的文物,涉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政治軍事、宗教貿易、音樂舞蹈、書法藝術等方面內容,充分展示出中西交通、外國風情、異域宗教、絲路貿易、蕃人漢化和罕見姓氏等主題特點。
唐彩繪陶馬及胡俑 王蔚波/攝 墓志所載人物,均是生活在中國唐朝的官員和平民,他們對民族事務、中外戰爭、使節往來、文化交流和商貿活動等多有參與。其鮮活的歷史場景和特殊的學術價值,詳盡展示于陳列之中。展覽可分三個部分:一是漢裔墓志,二是粟特裔墓志,三是突厥裔、高句麗裔及其他。這批展覽墓志,證補史籍價值顯著,可謂是一批難得的新史源,反映出大唐盛世的廣闊胸懷、開放思想、兼容文化,是見證大唐盛世引領世界文明潮流的重要物證。
唐彩繪騎馬擊鼓胡俑 王蔚波/攝 目前,故宮博物院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王素、龍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趙振華主持,國內外有關專家就該館所藏唐代絲綢之路民族碑志展開研究,已完成論文27篇,文字總計達37萬字,即將匯集成冊出版《新中國出土墓志·龍門博物館藏民族墓志》卷、《新中國出土墓志·龍門博物館》卷。
唐白瓷茶具 王蔚波/攝 除傳統形式原石及相關精拓展出外,此次展覽還包括“AR技術在文物展示中的應用”、“納米材料在文物(石質、古籍善本、陶瓷等)保護中的應用展示”等。“VR”技術在展覽中的使用,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與龍門博物館2017年在國家文物局成功申報“互聯網+中華文明”項目的落實,利用中航強大的航空VR技術,較好實踐了軍融于民的軍民融合號召。龍門博物館還同時與鄭州大學著名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龐新廠博士擔當的國家試驗室、洛陽量子納米有限公司、洛陽龍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將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納米保護文物技術成果在展覽中使用和展示,以優秀世界文明為支點,利用當代科技使文化活起來,同時使用當代先進科學技術保護文物,向世人和未來表達現代人們對文化傳承的尊崇。
墓志拓片 王蔚波/攝 觀覽此展,能夠加深舊感覺產生新體會而增強民族自信心。作為宣傳華夏文明的重大人文巡禮活動之一,按計劃,《文明之光·龍門博物館藏唐代絲綢之路民族碑志展》還將在一帶一路沿線連續進行巡展,在更廣闊的時空范圍內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
(王蔚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作者簡介
姓名:王蔚波 工作單位: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