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住宿到底有多迷人?從標準化酒店的態度變化中,就能被窺到——從不屑一顧到熱情支持,再到艱辛探索,標準化酒店對非標住宿“愛恨交織”。
但目前我國民宿業的行業滲透率僅2.5%,相比于英國的37%,國內民宿市場未來五年有6至8倍增長空間,預計2023年行業滲透率將達15%。驚人的潛力,讓資本蠢蠢欲動。
而消費者,則直接用腳投票。
據此前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2010名受訪者中,67.6%的受訪者外出旅行時會住民宿,并認為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體驗當地民俗風情,12.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選擇住民宿,20.1%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消費升級,不僅僅是消費者更舍得花錢了,更多的是他們更愿意為“體驗”付費。花與住酒店差不多的錢,但卻能享受到獨特的風土人情,深入城市與山野,這錢就值了!
Chapter 1
酒店集團在緊張些什么?
哪怕是大象,被螞蟻咬上一口也會疼。輕視了非標住宿許久,等酒店集團回過神來,對方已經可以與自己“搶人”了。
如果說“民宿+”正讓酒店優勢變弱,那么各民宿短租平臺深入差旅市場,才讓酒店真正感到危機重重。知名的非標短租平臺,如Airbnb、小豬,都早已布局下差旅房,數據顯示,2018年有12%的大型酒店客戶也預訂了Airbnb房源,相比2013年僅1%的比例,有極大提升。目前,Airbnb稱已經為40萬家企業提供了差旅管理服務,選擇Airbnb的商務旅客主要進行短途旅行,而這項服務此前都被酒店承包。
酒店集團的緊張,不是杞人憂天。既然無法“消滅”非標住宿,那不妨既做標準化又做非標,好歹能從市場里分一杯羹。
知名的酒店集團,都開始行動了——收購、合作、自建平臺,酒店在這方面,玩得爐火純青。
2016年,酒店巨頭雅高以1.69億美元收購奢華度假租賃平臺Onefinestay。2018年,花間堂被華住收編。今年,動作不斷的OYO花3.7億歐元,買下了歐洲民宿品牌Leisure集團。
2017年8月,凱悅酒店集團入股另一家度假租賃平臺Oasis。但去年10月,凱悅在投資14個月后放棄Oasis,將其賣給度假租賃物業管理公司Vacasa。
2018年初,萬豪國際與Hostmaker合作在倫敦啟動試點項目,開始進入私人住宿領域。目前其他三個城市在復制試點業務,但僅有340個房源,遠不及萬豪旗下6700多個酒店庫存數量。試水一年后,萬豪國際集團于今年4月末,宣布計劃推出自己的民宿短租服務Homes & Villas,加大對短租業務的投資規模,正式進入共享住宿市場。
對于非標住宿行業來說,酒店的加入,如同滴進石蕊試液中的化學藥品,最后呈現出什么顏色,全看酒店怎么做,而對于酒店來說,這便是一場豪賭——Vacasa CEO Eric Breon曾指出,大型連鎖酒店公司不太適合運營房屋共享業務。事實上,兩者存在很大的差異。酒店公司擅長建造酒店,但度假租賃房屋本質上屬于精品住宿房源;酒店接待的大多是商旅客,但度假租賃更偏重休閑人群;酒店擅于運營單個設施,但度假租賃房源通常分散于整個社區。
Chapter 2
問題重重,非標還能好嗎?
非標住宿如雨后春筍,發展進入快車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民宿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在線民宿預訂市場交易規模從2014年的15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91億元。
中國旅游協會發布的《2017年民宿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民宿數量從2016年末的5萬多家發展到2017年末的20萬家;民宿直接從業人員達到近200萬人,民宿行業營業收入達362.8億元。
不過,在非標住宿的“野蠻生長”下,衛生、安全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近幾年,民宿“房源圖與實際不符”、“偷拍門”事件層出不窮。
此外,非標住宿公共服務、產品配套不足,整個產業鏈與旅游休閑產業鏈融合不夠,以及價格高昂都成為這個行業面臨的挑戰。
比起這些難點,更重要的是“準入”。大部分城市非標住宿的經營者無法取得合法的身份,無法辦理營業執照。沒有市場經營的合法身份,必然產生諸多法律風險,如加大租客維權難度,維權客體不清。城市短租民宿,依然處于立法的空白點。
更有從業人士稱,95%的民宿處在虧損狀態,并且由于數量瘋漲、政策不明等種種因素,這個行業將是一個“死胡同”。
Chapter 3
非標與標準化手牽手,走過“分水嶺”
標準化酒店同樣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世代新浪潮下,對于價格敏感度低,對于品質和體驗提出更高要求的年輕消費群體成為住宿業經營回暖、大眾消費升級的最大動能之一。
年輕人的錢不難賺,但一定要玩著賺,中規中矩的標準化酒店,因為缺乏溫度與新鮮感,很容易被早早拋下。
盡管都是圍繞“住”來提供服務的旅游住宿產品,盡管兩個業態都有熱情周到的管家、特色鮮明的在地文化,民宿似乎卻更會俘獲人心、成為“最有溫度”的選擇。
大樂之野合伙人/CEO吉曉祥曾這樣說,“每個人選擇一家民宿所關注的是民宿所產生出的內容。民宿是做內容的,這是我們跟大部分傳統酒店的本質區別。” 在實際運營的過程中,消費需求通常都是被刺激出來的,民宿的內容往往能刺激到客人的需求。非標的溫度感,來源于服務、體驗、互動背后的每一個誠意。
某種意義上,非標住宿就是一個需求挖掘和價值創造的衍生維度,它的誕生與成長都是在對住宿市場的深度開發和行業增值。
在非標這個平臺上,酒店人有機會按照更自由的方法來重新演繹自己的服務經驗,而不受傳統酒店機制及SOP系統的約束,而更重要的是,很多行業外的人事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將他們的跨界經驗生根發芽,培育出能夠觸及客人G點的新品種。
業內專家表示,酒店進一步向非標住宿領域延展,是一個積極的方向。但是在任何積極的方向如果要取得積極的結果,則必須要整合自己的原有優勢和能力,并通過適配且有創造力的方式,讓這些優勢和能力在新的維度中得以疊加生長。
而非標住宿,同樣需要部分引入酒店的標準化,來解決運營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頭部酒店集團的強大服務管理平臺,能夠通過給非標住宿行業提供培訓、工程、采購、PMS系統、質檢等一系列專業的酒店物業管理服務的同時,也實現平臺服務變現的價值傳遞。從微觀講,提高了非標住宿行業運營效率與水平。宏觀來看,有利于整個產業的品牌化推進。
有人會質疑,給非標住宿套上“標準化”后,會不會丟掉特色,少了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事實上,所謂的“有特色”,實際上范圍很廣,界定不一,通過相應標準的界定,才能夠在有束縛有章法的前提下,進行有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只要內核保持不變,看似“戴著鐐銬跳舞”,其實,是提早為發展掃清障礙。
我們不難發現,標準住宿和非標住宿的交融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深入。
任何住宿的本質,無論是“非標”還是“傳統”,都是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于獨特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無論是做一家新酒店還是做一個非標住宿項目,都要看準目標客群是誰,他們怎樣生活,且我們能幫助他們挖掘和塑造什么樣的新生活,從而讓他們的生活軌跡找到有意義的確證。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酒店在面臨時代變遷帶來的新危機,而興起不算太久的非標住宿,則面臨著“欲速則不達”的大麻煩,若競爭,則雙輸,若攜手,便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