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韋飛燕就醫療改革提出三點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花紅藥業董事長韋飛燕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日報網3月10日專電 (記者 張振方 侯云)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2015的醫改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措施,明確了推進100個地級市以上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放開絕大多數藥品的政府定價,以達到破除以藥養醫,降低虛高藥價,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等目的。這些措施無疑讓醫藥界兩會代表有了新期待,但是醫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的利益面太廣,推進十分艱難。我國醫改實施6年來,從各方面數據看,取得不少成就,如醫保的全民覆蓋達到了95%以上,新農合報銷比例逐年提升,可以稱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但是,在一些醫藥代表人士看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醫藥最核心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藥品和醫藥耗材價格虛高所導致的看病貴頑疾一直存在。 韋飛燕是全國人大代表中關心醫藥價格虛高的代表之一,讓記者敬佩的是,她作為一名資深望重的中醫藥產業界人士,放下在商海中爭名競力的博弈,將自己一半的精力投入到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上來,甚至幾年如一日,就藥品價格虛高的提案反復提交全國人大,并不惜心力跟蹤督促反饋結果。 記者在廣西全國人大代表駐地見到的韋飛燕女士,憑著這種執著一意又有點孤行的精神,看到了一個貌似單薄的女性內在的堅韌意志,不覺讓人心生敬意。 韋飛燕代表說,雖然我國醫療費用每年都增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貼補助標準也每年都上升,但卻遠遠無法抵消虛高的藥價、耗材以及醫生的大處方。如果不解決醫療體制醫院營運機制問題,國家就算補貼再多,老百姓看病貴的難題也無法解決,農村因病返貧的現象還會增加。而扭轉或破除醫院現有的盈利方式,關鍵還是要解決當前公立醫院的盈利性問題。 韋飛燕介紹說,改革開放前,公立醫院是真正的非營利機構,醫院所有人員的工資福利都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國家財政緊張,就引導醫院掙錢養活自己,這么多年下來,非盈利的公立醫院已變成常態性的“經營性企業”。當然,醫院的難處也是有情可原,就以醫院獲得的財政撥款而言,連給退休職工發退休金都不夠,更別說醫生和在職員工的工資了。同時醫生的陽光工資也很低,在一般的地級市,一個二十多年的主任醫生,人社局認可的工資只有2000——4000元不等。醫療消費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不對稱性,使它很容易成為一個最能誘導消費甚至強迫消費的行業。 因此,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醫院,就難免會成為消費者的“重災區”,既然是“重災區”,醫患矛盾上升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醫院和醫生通過開大處方、多用耗材、多檢查等方式明來暗去地盈收,不僅導致了我國整個醫療保障體系陷入泥潭,還導致了社會風氣的敗壞和道德水平的下降。 韋飛燕認為,碎片式的改革是不能有效解決看病貴的根本問題的。例如:不斷變幻花樣的藥品招標,萬變不離其宗地扭曲著醫藥價格的“變形”,她非常難以理解我國當前的藥品招標這樁“買賣”:用藥者和付款者不談價不定價,談價定價者不用藥也不付款。那么,誰對醫療的最終成效負責?沒人負責!老百姓怨聲載道是誰的責任?沒人有責!藥品、耗材價格虛高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天價藥、天價耗材,但這些都是政府定的價、政府招的標。十多年來,政府實施藥品降價30多次,但最終卻是越降越高……。還有一些地方在試行“醫藥分家”方案,但操作方法卻是:醫院藥房由一些商業企業托管,于是商業企業壟斷了醫院藥品的銷售,對沒有招標價格的層層加價,有招標價的則要求企業再讓利,迫使一些企業為了讓利而降低藥品質量(由于很多藥品質量標準很低,通過降質量達到降成本的空間,成為行業內另一個嚴重問題)。各種不同的醫改試點,造就著不同的冰火兩重天局面。不是毫無效果,而是僅僅刮刮皮毛,不觸及核心問題。 這些存在的問題根本人們都意識到了嗎?韋代表認為,醫藥界的有識之士都深刻地知道醫療系統的問題所在。但是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的是全國一盤棋地推進。試點固然需要,但6年來試點利弊鮮明,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應該是到了可以全面推進的時候了。對此,她堅定地認為,我國當前醫改首要問題是要實現降低虛高藥價和虛高耗材價格的目標,而要想實現“雙降”,就必須要有庖丁解牛之刀,只要有此寶刀,一切積弊和難題都會如土委地。 韋飛燕代表告訴本網記者,本次人大會議就醫療改革向全國人大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首先,醫改要在全國范圍推行實施。前三年,醫保藥品和基本藥物、耗材由政府指定醫保支付機構與生產廠家做“量價”談判,實行全國統購,只有通過“量價”談判才能實現生產企業自愿降價。特別是對一些進口藥,由醫保支付單位來進行量價談判可以達到全球最優價格,這比政府用行政手段強行降價要有效的多,因為中國是個13億人用藥的大市場,具有很大的談判籌碼。對于“量價”談判中的“量”的確定,她也提供了具體操作方法:按上一年度各企業的醫保產品在醫院的銷售量(或80%)為基數量,要求生產企業在上年招標價格基礎上至少降價50%以上,只要采購部門承諾企業一定銷量(一般達到上年80%銷量),這種談判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這能夠確保大部分制藥企業平穩過渡到低價體系中來。而政府或醫保支付機構對于醫藥企業上年“量”的核驗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我國醫保產品已經實施電子監管碼,企業生產的每一盒(瓶)藥品,都會上傳至國家食藥總局網站數據庫,所以上年企業生產醫保藥品數據是清楚的、準確的,因而都是可統計的。關鍵的問題是,由國家財政支付的醫保藥品、耗材等通過國家指定支付部門與生產企業進行采購價格談判,生產企業降價后的盈利保障是需要借助于總銷售量的支持,所以全國統籌、總量采購、分省發貨配送就十分必要。單省試點由于沒有總量的支持,很難獲得企業的自愿降價,會導致推行困難。 2、將公立醫院的盈利性現狀恢復到從前的非盈利性質上來。對公立醫院要實施收支兩條線,醫院在職員工的工資和福利由財政全額撥款。有人可能問,撥款的錢從何來?這很好解決,可以從降低的藥價和耗材價而來,醫保支付的水平大大下降了,余下來的錢就可以支付醫院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國家無需增加太大投入。至于醫院的退休人員,可以剝離醫院移交社區管理。同時,建議保留大部分現有三甲公立醫院,實施完全的非營利公益性。小部分的三甲醫院讓社會資本參與改制試點,允許其成為營利性醫院,同時,鼓勵和推動醫療商業保險等。 3、之后應相應地提高診療服務收費,如掛號費、手術費、處置費等,當然前提是必須藥費、耗材費降下去,否則患者會雪上加霜。掛號費可以納入醫保報銷,越基層醫院報銷比例越高。同時,建立建立醫生掛號費提成激勵機制,建立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公開評價機制,并以此作為醫生的績效考核指標,以促進醫生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加患者的信任從而得到更多的掛號費提成。 關于醫生報酬的獲得和激勵機制建設,韋飛燕認為,國家支付同樣的費用給醫生,但通過的途徑不同社會效果就會截然不同。透明的、以患者意愿為主導的支付,能有效地促使醫院和醫生不斷改進服務贏得信譽;而以事實上的鼓勵灰色收入、以醫生意愿為主導的收費,則會不斷加重醫患之間的矛盾,成為醫業噪音的起源,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反作用力,甚至成為灑向干枯原野的火苗和油料。 來源:中國社會民生網http://www.shehuimsw.com/news/bencandy.php?fid=45&aid=18674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