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老百姓窮如山頭茅草的現狀,貴州威寧岔河鄉“牛欄江愚公趙德云”帶領干部群眾戰天斗地在牛欄江邊修出的路。
【西南在線發現牛欄江報道組 記者 李才武】牛欄江邊本沒有路,尤其是在那陡巖上和峭壁邊,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貴州赫之林等企業贊同西南在線新聞網啟動發現牛欄江之初,2013年5月,還是在威寧縣城,一位威寧當地的朋友聽說記者竟要采訪牛欄江,有些吃驚說,“要采訪牛欄江,先要安排好后事!”原因為何?這位朋友一邊嚇一邊告訴西南在線新聞網記者,牛欄江邊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江邊太熱,一些地方會有老蛇,出現的蛇頭有“海碗”大······
紅土地的壯歌,趙德云修路的精神就是“威寧試點”中“威寧精神”的集中體現。
而據早年貴州《畢節報》記者劉群峰在后來的回憶當年踏訪牛欄江的零零碎碎的文字中,就有這樣一些關于牛欄江的路難行的表達,在很多地方,不僅沒有路,象江邊有的地方,牛欄江因為沒有一般河流上通常會有的天生橋,就是崖上牽過來的藤也沒有,在一些地方,倒下去的大樹,其枯死的樹干,恰好就成為一座橋,有人就那樣大著膽子從上面通過。大江大水,這件記者并沒有親眼所見或親歷牛欄江的兇險,但看起文章,倒是多少有些肉麻的感覺來!
牛欄江流域人民盼修路,開發這一神奇區域
而關于牛欄江的溜索橋,草海群峰劉群峰先生所回憶的那種從江心的“過溜滋味,更是一生難于讓人忘記的驚險。于是乎,發現牛欄江,記者甚至都有了想要給貴州威寧地方政府建言發展“驚險型體驗式旅游”的想法。
貴州威寧自治縣岔河鄉迎江村的路,讓人震撼!
牛欄江盼修路。關于這個說法,翻開劉群峰先生的《牛欄江紀行》,那個孩子掉下江心,發出“嘔嘿嘿,我的兒呀!”的凄厲的哭聲的婦女,那些據說是在牛欄江邊的貴州威寧岔河鄉銀廠村一帶山頭因帶自己種的蔬菜出山去大鴉(即海拉鄉)賣,但在山頭滾下江而丟了魂的老百姓,至今還冤魂不散,據說牛欄江邊的人家,還時有倒“水飯”安慰他們的亡魂的。
有好產品還需運得出去,云貴連片貧困區的一個小風景
牛欄江邊的老百姓很苦,這一點,在威寧自治縣岔河鄉銀廠管理區一帶,得到了有力的印證。老百姓指著龍頭山一帶修通的路告訴記者,“要不是他帶領我們修路,我們銀廠村一帶富得起個球!” 他,是牛欄江畔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今貴州威寧自治縣岔河鄉鄉長趙德云。趙德云用鐵索勒身,懸在就是當地人聞聽也喪膽的半腰巖上打炮眼,一身泥一身灰只露出個眼睛。采訪他的事跡的那天晚上,在銀廠,記者大醉,后來,當了10多年記者的發現牛欄江報道組記者在回鄉政府駐地睡覺的路上,悄悄掉下了感動的淚水。趙德云修路,知道的人廖廖可數,只是江邊的人常掛在嘴上。這個牛欄江邊修路的愚公,只到記者大著膽將他修路的事“捅”了出來,他還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鄉長,甚至在許多有臉面的人看來不過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趙德云是不是牛欄江的驕傲?在牛欄江邊,那些沉睡了千年的“象過去這里的老百姓一樣窮的江邊山腰上” 的茅草迎風搖頭,沒有告訴記者。
通往威寧大黃梨的故鄉哈喇河的路,實在令人感到抱歉
牛欄江邊有多少個趙德云?記者來到牛欄江邊“貴州源頭”的哲覺鎮采訪時,發現這里的中發村也正在修路。從這里往下走,沿著江邊一直走下去,就是岔河鄉少有人知曉的“世外桃園”迎江村了。而引江村的近鄰,是云南省會澤縣大井鎮的黃梨樹。多年來,知道黃梨樹的貴州威寧人紅了眼,因為在這里,黃梨樹人在峽谷里大搞特色種植產業基地而被少數的威寧人所發現,一箱箱的黃梨樹蔬菜從這里悄悄運出去,前來收購蔬菜的老板現場就將白花花的票子遞給種菜的黃梨樹村民。黃梨樹甚至還悄悄養得有水產“紅鱒”,被西南在線發現牛欄江報道組在一小溝里發現。報料的,是貴州威寧哲覺鎮一位駕駛員。采訪車水花濺起的快意中,記者一行忘記了疲累,黃梨樹的發展模式“教育了”西南在線新聞網發現牛欄江報道組記者。
修路,修路,修路!對于牛欄江邊的貴州威寧人來說,其重要性自是不用說。牛欄江邊的“貴州威寧的西藏”,素有“大鴉”之稱的海拉鄉,如今當地人最為自豪的,是他們這里已經修通了到牛欄江邊的油路。11年前,記者時任貴州《畢節日報》經濟部編輯、記者時,曾以一篇負面報道,在《貴州日報•新聞視窗》批露了海拉教育困局?;貞洰斈?ldquo;抓鬮上學”,還有記者所作的負面報道,海拉鄉黨委政府“不記仇”,分管教育的副鄉長苗繪,還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李乖巧,帶領報道組記者沿海拉牛欄江走了一遭。而鄉中心校的校長趙英杰,這個有些鬼詐的貴州威寧人,竟特意帶記者去60多公里的牛欄江對岸的云南省會澤縣火紅鄉玩,在吃到一頓美味的火紅羊肉的過程中,記者聽到了云南人對于通到牛欄江邊的云南公路的怨言。拍下了一幅幅的照片。站在云南地界上看海拉,一條銀色的腰帶系在“大鴉”身上,公路是今日海拉最激動人心的風景。
牛欄江流域的云南省會澤縣大井鎮里可村的通村路
沒有對比,就感受不到貴州“威寧試點”給威寧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樣也是因為路,在海拉,記者看到這里徹底的結束了孩子們“抓鬮上學”命運。走進海拉鄉幾所學校,清一色的水泥路面,還有記者5月份采訪時所看到的正在建設中的海拉二小,使人感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覺!
海拉人會永遠記住一個人的名字,他叫楊興友,今威寧縣委書記。抓海拉開發,這個中國“四在農家”的創始人,是海拉教育的聯系人。他不但聯系海拉教育,還打造“黨參之鄉”,開修到牛欄江的油路。“海拉人會永遠記住他的(楊興友)!”海拉鄉中心校校長趙英杰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就這樣行走牛欄江
離開海拉準備前往斗古鄉,海拉的同志告訴記者,一山之隔,但海拉與斗古兩鄉之間還沒有公路相通。據當地人的說法,不到斗古,就不算真正到過牛欄江,而要到斗古采訪,那里大山兇險可不是玩的,一不小心掉下江去,便沒有回家見妻兒老小的可能。看來,斗古的路更是個問題。必須繞道威寧縣城,超昭通方向的公路走。前面等著記者的牛欄江的路,又是什么呢?
發現牛欄江,下一站,斗古?記起威寧朋友說要采訪牛欄江,先要安排好后事! 嘔嘿嘿我的妹呀,看來,只能安排一下后事了! 嘔嘿嘿 ,溜索橋、過江枯樹 ,牛欄江,我的路啊!
來源:西南新聞http://www.xnce.org/news/heb/26823.html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