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老照片。摘自貴州《畢節日報》社劉群峰先生《牛欄江紀行》
【西南在線新聞網發現牛欄江報道組 記者李才武】貴州畢節日報社“草海群峰”先生劉群峰社長在《牛欄江紀行》中寫道:“恰西銀廠一帶的地名取得相當有趣:安丹河似乎不屑于沾上牛欄江的半點名氣,故入江處就取名為河口;恰西河(又叫茶溪河)卻顯得畢恭畢敬,將入江處取名為迎江;河口、迎江往下不遠,則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地名——三道拐。”發現牛欄江,在威寧自治縣岔河鄉,記者竟來不及或當初根本就沒有想到要考證先生所述。甚至對于這些地名也是暈乎乎的,就到了迎江村,算來也是“天意”。
威寧自治縣岔河鄉牛欄江奇景:下午三點的月亮
從云南的黃梨樹劃船下來,只能到往下不遠的三道拐。也就是說,三道拐以下,幾乎全是禁區(除此而外)。就算通航,也僅能通過小木船。
紅峽谷:詩意的牛欄江
所謂的牛欄江大峽谷,正是從三道拐拉開了序幕,直至在云南匯入金沙江。
岔河鄉這一帶,從云南會澤縣大井鎮的黃梨樹下來,這一帶已算牛欄江上少有的航道。要劃船的話,其余沒有水道,據說只有黑佐江能劃上幾下。據說一到三道拐,江水就變得曲曲折折了。據說江里還有逆流;看著是往前,其實是往后,要是下水的人不知此情,準會弄昏了頭。又說,這邊的人是從不敢讓牛下水的,緣為牛一下水,就游不回來,只能傾斜著往下浪去,最后干脆游過對岸進入云南境內去了,大家只能望牛“興嘆”。
迎江村的村子
據說在恰西河入江處,有大片的沙灘,往上不遠,行至河口,就是云貴兩省的邊界;
去迎江的路上,貴州威寧自治縣岔河鄉副鄉長浦恩福告訴西南在線發現牛欄江報道組記者,牛欄江的確是有一個奇特之處——即上游比中游更像江。從山路上感受路的兇險和生態的蒼莽,進入迎江后,牛欄江峽谷的地勢已相對平坦,江邊的田地漸漸地多了起來,江面也寬了起來……正是農歷的四月間,但這里兩岸已垂柳依依,流水也很平緩,輕輕地將岸邊的游船拍出點詩意來。
迎江詩意的景色,給國人一個粗獷
當地領導向記者介紹迎江村旅游開發的情況
農業開發的萌芽在牛欄江
天然大棚里的蔬菜長勢
干裂的莊稼地
不過在岸上的莊稼地里,記者看苞谷桿站立于已干裂的淤泥泥濘之中,足可見證牛欄江野性未脫。
從哲覺鎮中發村出發,沿牛欄江峽谷一直往下走,路途艱險,但這里的“原生優勢”,即江邊太熱,好多種作物一年可產三季,卻是為外界所聞所未聞。這樣一來,當記者和哲覺鎮的幾位干部“摸”到最近的云南大井鎮黃梨樹,看到這里的大面積的特色蔬菜基地,又回頭看到貴州威寧人臉上因貧困而體現出的焦慮之時,牛欄江天然大棚的優勢加上貴州“威寧試點”的優勢,記者突然感到,說牛欄江的開發需要些智慧層面的東西,在這里,該不會是廢話吧!
抓住“威寧試點”機遇,迎江村開發旅游的理由
而據說就是這樣看著牛欄江的水白白流走,一些關于智慧和財富的夢想,曾白了不少的少年頭。下午三點鐘可在迎江村看到的月亮,也只是當地人一個常見的風景。其余像迎江村的長勢繁盛的仙人掌,還有篦麻,到底可否開發利用,多年來,沿江的云南人和貴州人都很少有人去作深層次的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