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共綿陽市委組織部 訊: 2013年12月19日,安徽涇縣農民老人程朝穆在土葬后墳墓被公務人員強行挖開,棺槨被澆柴油燒成灰燼。焚尸行為引發激烈沖突。死者女兒程銀珠稱中國傳統是入土為安,他們侮辱了死者,也侮辱了活著的人。而涇縣民政局長則解釋稱,將老人墳墓扒開,尸體現場火化是按規定進行。(來源:人民網) 上述新聞引起了極大民憤,粗暴執法嚴重傷害了群眾感情,民政工作人員對政策把握的滯后和工作方式的簡單粗暴存在瀆職失誤,他們沒有盡好責,致使群眾的“身后事”淪為慘劇。 由此聯想到中央最近出臺對黨員干部“身后事”的規定,要求黨員、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喪機構,不召開追悼會;嚴禁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喪事活動中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嚴禁借機收斂錢財;鼓勵黨員、干部去世后捐獻器官或遺體。 中央近來出臺的一系列操作性和指向性極強的具體細則和規定,讓廣大黨員干部不僅為官從政有章可循,身后事的操辦也清楚明白,有力制止和糾正了不良風氣,科學規范和引導著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 近年來,一些喪葬陋俗死灰復燃,封建迷信活動重新活躍,特別是少數黨員、干部甚至個別領導干部利用喪事活動大操大辦、借機斂財,熱衷風水迷信,個別村干部修建大墓豪華墓,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這些現象比較集中出現在某些農村基層干部身上,由此,加強農村黨員干部的價值觀、政績觀教育尤為迫切。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這副廣為人知的對聯,用寥寥10個字,解析了如何正確評價為官者行為、政績的歷史課題。一個為官者的政績如何、名聲好壞,離任之時可見一斑,無需蓋棺論定,“離任”就是一面鏡,百姓便能從中看出清廉與政績,群眾便能從中讀出胸襟與情懷。群眾心中有桿稱,為官者在任時造福一方,卸任便能受人尊重,死后也才讓人懷念。再豪華的墳墓,再溢美的碑文,都不如在群眾心中的份量。 豐碑自在人心。不久前病逝的綿陽市游仙區鐵爐村黨支部書記張勇同志就用他38年的短暫人生詮釋了村干部的價值追求。2010年,他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將上千萬的生意委托給職業經理人經營,毅然回到鐵爐村建設家鄉。短短兩年時間,他捐資500余萬元,出資500余萬元,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培育。他帶領群眾修建道路,引進了藍莓、青梅、蘆筍、水產養殖等多個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5600元增長到2013年的9700元。村里發展起來了,張勇卻走了,帶著全村老百姓的難舍深情和組織的充分肯定。綿陽市委追授張勇同志“‘蘭輝式’優秀基層干部”稱號。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這獎那獎不如百姓的夸獎,千好萬好不如百姓說你好。群眾對基層黨員干部的要求最為樸實,盼望共同富裕,反對干部多吃多占。他們歡迎像張勇那樣的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有理想有情懷,有思路有辦法,有魄力有擔當的好干部,這樣的人死后在他們心中“重如泰山”,反感那些腐敗墮落、以權謀私、與民爭利甚至橫行一方的基層干部,這樣的人活著就已經被他們咒罵死了。因此,關注“身后事”不如做好當前事、當好官、盡好責。 黨員干部核心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堅強的黨性,端正的品行和務實的作風三個方面,其中,黨性是根本,品行是基礎,作風是表現。作為基層干部,必須具備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要吃得虧,吃得苦,還要受得了氣。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辦事,嚴格按原則和政策辦事。要樹立“官要無所求,業要有所創”的價值取向。破除“官念”樹立“仆念”,不為虛榮不圖當官不圖發財不圖出名,更不是為了撈點油水,而要時刻牢記為黨和群眾謀利益,要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辦,從細節抓起,真心為民,真誠待民,關心群眾疾苦、體察群眾情緒,深著深厚感情去解決困難,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才能嬴得群眾真正的支持和擁護。 作者:陳 廿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