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公務員群體紛紛在各種場合抱怨總體收入低、生活壓力大、上升通道窄、社會認可度差等等,這個令人羨慕的群體仿佛一下跌落云端,成了令人同情的“弱勢群體”,各種自嘲的段子和自述的文章充斥網絡。 然而,這股“怨氣”讓體制外的民眾看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且對此十分不屑。有的譏諷公務員作秀賣萌,有的略表同情后拍手稱快,更多的是開出了“走人”的猛藥,而關于能否引發新一輪公務員辭職潮的爭論更像激烈的網絡辯論大賽。 誠然,在中央密集出臺的15道禁令和強勁的反腐態勢下,附著在權利之上的灰色利益正逐漸褪去金色,回歸到“權為民所用”的本色。對于那些抱怨不休的公務員們,筆者認為,實行“走、轉、改”,便可順應形勢、端正心態、找準定位、愉快工作、健康生活。 “走”即走人,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種干脆直接的方式目前備受熱議,但究竟是走還是留?立馬走人還是觀望一陣再走?去哪里?干什么?這些具體問題讓許多年輕氣盛的公務員在權衡利弊后偃旗息鼓,能夠真正跨出那一步的也僅僅是學歷較高、專業技能突出、擇業空間廣闊的極少數人,沒幾刷子“硬功夫”的便斷然不敢沖動逞能而瀟灑地一走了之。縱使創業艱辛、競爭激烈,筆者認為,部分長期受體制束縛而覺得“窩火屈才”的專業技能人才,當下便可果斷舍棄“雞肋”,到新天地發揮專業特長,人崗相適人盡其才,創造更多社會價值,于己于人均善莫大焉。走前深思熟慮、走時果斷干脆、走后奮起拼搏,方能走得其所、走出精彩。 “轉”即轉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有人剖析過各種層面的公務員隱形收入“損失”情況,其實,不管這“損失”為幾何,體制積弊下造就的超國民待遇減少和優越感流失帶來的陣痛并不會讓公務員群體傷筋動骨,那些虛榮和金錢組成的所謂“損失”僅能傷及皮毛。倘若不如此鐵腕“治吏”,長此以往,黨和國家將會真正“傷筋動骨”。如今轉型時期的“官不好當”實為長遠地讓公務員群體“官好當、當好官”,各種正風肅紀的禁令和強力反腐的舉措警示官員什么是“不能做和不敢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告訴官員什么是“應該做和好好做”。因此,選擇堅守的公務員們心甘情愿也好,心有不甘也罷,請自覺主動學習、提高黨性修養,強化群眾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祛除身上的“病根”,盡快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等方面轉型,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以“公仆心”辦好“為民事”。 “改”即改正,改掉陋習輕裝上陣。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長期以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公務員群體身上,“機關病”和“衙門作風”更是普遍存在,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公務員群體應自覺以黨章為鏡,對照黨的紀律、群眾期盼、先進典型,對照改進作風要求,在宗旨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上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要勇于正視缺點和不足,從現在改起,端正行為,自覺把黨性修養正一正、把黨員義務理一理、把黨紀國法緊一緊,保持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和政治本色。只有增進群眾感情,多聽普通群眾的愿望,多想老百姓的感受,真心實意地做人民的公仆,才能自覺摒棄私心雜事一心為公,看淡個人得失輕裝上陣,以服務群眾為榮,以造福百姓為傲。正如有公務員感嘆:寫一首感恩人民養育詩,時刻不忘“我是誰”,走一條根植人民寬廣路,堅定信念“依靠誰”,譜一曲服務人民奉獻歌,永遠銘記“為了誰”。 作者:陳 廿 單位:中共綿陽市委組織部 電話:0816-2537150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