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問老人
關愛留守兒童
關愛口腔
母親節活動
【中國大眾新聞通訊社】電 (記者黎偉剛 通訊員江建民)湖坊鄉位于黎川縣東南面,距縣城21公里,全鄉總面積83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6個村小組,其中少數民族村小組1個;全鄉總人口有2320戶,1048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40人,畬族人口136人,基層黨支部10個,黨員337人。1933年5月中央蘇區閩贛省蘇維埃政府在湖坊成立,是紅七軍團的發源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曾經作為中央革命根據地閩贛省創建地和指揮中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閩贛省廣大軍民,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和工會、農會、共青團(少共國際師、兒童局)、婦女會等革命群眾組織,建立各級紅色政權,開展土地革命,組建地方武裝。蘇區人民也踴躍參軍參戰和籌糧籌款獻工,支援前線,為革命事業的勝利付出巨大的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作為原閩贛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該鄉積極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弘揚蘇區精神,轉作風,抓創新,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綜治維穩工作全過程,開辟了做好新形勢下綜治維穩工作的新天地。
便民服務暖民心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履職為民是我們工作的根本宗旨,建立工作平臺,開展便民服務便是我們弘揚蘇區精神的首要工作。多年來,該鄉通過敞開信訪渠道,堅持走群眾路線,建立了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將原有的和諧平安聯創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統一整合更名為社會管理服務中心(保留便民服務中心牌子)。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分為公共服務區、信訪接待區、社會矛盾聯合調處區、集中辦公區四大功能區,配置了辦公設施,充實了工作人員。同時按照“一體化”管理、“窗口化”辦事、“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問題的運作模式,全面鋪開推進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把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打造成集社會管理、信訪穩定、平安建設、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實體化運作的工作平臺。讓群眾理有處講、話有處說、怨有處訴、問題有處解決。使過去信訪干部的“單打獨斗”變為全鄉黨政部門“齊抓共管”重要工作;使過去吵吵鬧鬧的“出氣場所”變為全方位維護、服務群眾利益的“服務平臺。”工作實踐證明:該鄉建立的綜治維穩中心和便民服務大廳不僅是建在群眾家門口、傾聽百姓心聲呼聲和解決百姓急事難事的一個“服務大廳”,更是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群眾困難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減壓閥”。
紅色文化潤民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紅軍非常重視用文化武裝群眾,在蘇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使紅色革命種子深深地種到群眾的心里。而用紅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陣地是提升群眾思想文化素質、減少矛盾糾紛的基礎。多年來,該鄉利用中共閩贛省委、閩贛省革命委員會紅色革命舊址教育平臺,努力營造以“紅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探索出一條“常規教育日常化、特色教育品牌化、校地互動雙向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同時,依托鄉村綜治維穩網絡和鄉村文化站(室),抓住節慶活動,組織開展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群眾在娛樂中學習黨的政策法律,通過組織開展“五進五送”即: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戶,送政策、送法律、送服務、送科技,送文化活動,宣傳黨的政策、宣傳法律知識,引導群眾遵紀守法,著力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該鄉每年3月份都扎實開展“綜治宣傳月”活動,并聯系市心連心藝術團到鄉村開展綜治宣傳文藝演出,得到群眾的好評,較大的提升了群眾公共安全感;在鄉村路口樹立大型綜治維穩宣傳牌,在各村(居)委會設置綜治宣傳專欄,發放宣傳畫600余份,宣傳手冊1200余冊、綜治維穩宣傳資料10000余份,受教育群眾達到8000余人。通過活動的開展,廣大群眾知法、懂法,守法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進村入戶訪民心
蘇區紅軍在閩贛革命根據地的工作作風歷來是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一心為民解煩憂。為了更好地弘揚蘇區革命精神,該鄉堅持每年都會開展“進村入戶訪民情,解憂化難促和諧”主題活動,以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為重點,抽調鄉村干部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組成工作組,進駐各村(居)委會大力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傾聽群眾意見建議,重點是對山林權屬糾紛、宅基地糾紛、歷年信訪積案、重信重訪等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和調處,將矛盾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多年來,全鄉共印發宣傳資料1萬多份,排查各類矛盾問題100多個,已經解決90多個,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0多件次。同時該鄉推行和完善了機關單位包掛聯系重點村制度,確定專人深入包掛村了解民情民意,幫助解決發展問題,化解矛盾糾紛。通過進村入戶活動,使全鄉群眾信訪及集體上訪量明顯下降。
化解矛盾順民心
“得民意、順民心”是蘇區革命斗爭取得勝利的法寶。該鄉積極弘揚這一蘇區革命精神,不斷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局面。完善機制,著力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按照縣、鄉、村“三級聯調”工作機制,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信訪受理結合起來,建立多方位、全覆蓋、無疏漏大排查網絡,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糾紛,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事,全面掌握社會動態。落實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對各類不穩定因素做到早發現、早調處、早化解,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突出重點,深入開展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緊緊圍繞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解,積極開展領導接訪活動,明確辦公地點,實行定點辦公,定點接待,并做好接待記錄。每個工作日安排一名科級領導干部公開掛牌接待來訪群眾,領導接訪按照“誰接待,誰批辦;誰包案,誰審簽”的原則,認真解決信訪反映的問題,做到案結事了,息訪罷訴。在全鄉領導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成功調處了19起疑難矛盾糾紛,并結合“鼓士氣、順民心、樹新風”活動,積極開展領導干部下訪接訪活動,鄉村干部都能深入群眾第一線,積極化解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難事及發生的小糾紛小矛盾,切實將群眾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杜絕了矛盾的激化,暢通了群眾上訪渠道,了解了民情,理順了民心,樹立了鄉村各級干部的新形象、新風氣。
關愛婦幼得民心
蘇區紅軍當年為了更好地解放和保護婦女兒童,成立了婦女會,少共國際師,兒童局,切實保障了婦女兒童的權益,使廣大婦女兒童紛紛加入到擁護紅軍的隊伍中來,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了更好的保障婦女兒童的權益,該鄉堅持弘揚蘇區優良革命傳統,積極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積極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活動。按照“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工作方針,本著“動真情,想實招,辦實事”的原則,立足于從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的迫切需要出發,廣泛開展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與農村空巢老人活動,通過設置親情電話和視頻聊天室等創新形式,讓留守兒童能保持和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的聯系,使他們感受親情的溫暖。同時,該鄉還經常性組織幫扶行動上,及時解決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難,定期聯系衛生院開展義診活動,到空巢老人家中地行健康檢查,并在六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和重陽節等特殊節日里,開展一些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活動,并送上一些書包、文具、雨傘等小禮物,讓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能真正感受到來自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懷。同時,積極擠進社會管理創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積極做好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工作,創造性地抓好反邪教管理工作,有效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工作。以上活動的開展深入了民心,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實踐證明: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弘揚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與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結合起來,并貫穿綜治維穩工作全過程,是我們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共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法寶。紅軍為紅土地灑下的熱血已化作偉大的蘇區精神,這種精神永遠催人奮進,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是紅土地上的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