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鎮江“儒源·三茅小學堂”正式開課。20名有一定困難的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將每天免費享受放學后由老師接來,坐在安靜與舒適的環境里寫作業,在快樂和安全的氛圍中,安心等待辛勤勞動的父母下班歸來的待遇。這是和平路街道三茅一社區與社會教育機構聯合開辦的一種新型校外輔導站,目的是探索利用社會資源,將“四點鐘學校”一類的校外輔導站長期辦下去的新途徑。 三茅一社區書記林琪告訴記者,由于地處以往的城郊結合部,社區困難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出于低收入等多方面的原因,這些家長往往缺少經濟能力花錢請老師對孩子進行課外輔導。 為使他們能夠享受同城同等的教育,上級關工委要求各個社區開辦“四點鐘學校”一類的校外輔導站。但一般社區的辦公條件都不達標,難以安排固定的教室,且社區也很難招募到有資質的、能長期堅持義務輔教的固定的義工,所以導致絕大多數“四點鐘學校”曇花一現,無疾而終。林琪稱,“三茅小學堂”是社區與鎮江儒源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協商后,由該公司提供一間教室,在老師去學校接其他放學的孩子來晚托班接受輔導的同時,把“小學堂”的孩子也一道接來,安排在教室里做作業、看課外書籍。與交費的晚托班孩子的區別是,一個有老師面對面的輔導,指導做作業、幫助訂正作業,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進度授課,開發孩子們的潛能;一個無老師直接輔導,但有老師照看。林琪指出:“畢竟老師都是些自主創業的高學歷者,首先要解決自己吃飯問題和一年高達數萬元的房租。不過,這已經給其他教輔義工提供了一個工作的空間。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更加美好!”儒源教育咨詢公司負責人張琴女士稱,“小學堂”孩子的名單是社區確定的。作為教育機構本應“有教無類”,接納各種小孩,但場地實在有限,只能限制名額。張女士指出:“不過,我們也有免費的體驗班,社區內其他的孩子也可以來體驗我們的教育哦。”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