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司法局長蘇純優
中國傳媒聯盟 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目標。建立社會治理體系、加強社會治理工作、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解決問題”。這一重要指示為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今年年初,臨漳縣委縣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意見》,旨在緊緊圍繞實現城鄉“社會程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這一總體目標,始終遵循“服務為先、依法治理、標本兼治、強基固本、系統推進”的工作原則,建立完善“便民服務、矛盾調處、村民自治、教育引導、治安防控、安全防范、社會保障、黨員干部管理”八大治理體系,著力解決社會治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全縣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為實現臨漳科學跨越、綠色崛起營造更加優良的環境。縱觀這八大體系,無一不與司法行政工作息息相關。那么,司法行政機關在這八大體系建設中,應如何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呢? 一、深入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進“法治臨漳”建設 要深入貫徹落實《河北省法制宣傳教育條例》和《“六五”普法規劃》,在創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全縣干部群眾的法律素養,在全縣形成干事創業守法、維護權益靠法、信法不信訪的濃厚氛圍。 一要突出重點對象,進一步深化“法律八進”活動。以“法律進機關”、“法律進單位”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加強公務員和機關干部的學法用法工作,堅持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建設“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相結合,提升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維護穩定的能力。以“法律進鄉村”、“法律進社區”、“法律進家庭”活動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對城鄉居民開展法律咨詢、舉辦法制講座、化解居民矛盾,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提升法律宣傳的實效。以“法律進校園”活動為載體,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網絡,經常性組織律師、法官、檢察官、交警到全縣各中小學宣講《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青少年犯罪法》、《義務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通過舉辦法制主題班會,開展“法在身邊”、“我身邊的法律故事”等征文比賽等活動,使全縣青少年從小樹立“法”的意識。以“法律進企業”、“法律進市場”活動為載體,加大對經濟發展、勞動社保、合同契約、知識產權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促進市場主體學法遵法守法用法工作,推動企業依法經營、誠信守法,使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廣大職工自覺運用法律手段處理企業的改革、改制及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涉法事務,維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要加強基層法治創建活動。要以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省法治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活動為契機,扎實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法治創建活動。積極推進“依法行政示范機關”,“依法管理示范單位”、“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民主法治示范村”、“誠信守法示范企業”、“學法用法示范家庭”等創建活動,“六五”普法期間,全縣法治創建面要達到90%以上,合格率達到50%以上,夯實法治臨漳基礎。 三要在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豐富法治文化載體上求突破。實施法治文化建設“十百千”工程。要在城區主要交通路口、商貿區設置10塊大型戶外電子顯示屏,在14個鄉鎮、86個重點村設置100個法治文化宣傳墻,利用“農村書屋”設置425個法治圖書角,組建“法治臨漳QQ群”,吸引千余名網友參加,宣傳交流法治文化。豐富法治文化載體。在縣報《臨漳通訊》開辟“舉案說法”、在縣電視臺開辦“律師說法”專題欄目,創辦臨漳司法行政網并與臨漳法院網、臨漳公安網、臨漳檢察院網相互鏈接,形成“輿論全覆蓋、政法各部門相互支撐”的法治文化傳播態勢。健全制度機制。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建設聯席會、法治文化研討會等運行機制,定期商討法治文化建設重點工作;建立法治文化鄉鎮、村創建機制,示范工作激勵機制,培育示范點、示范單位,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注重法治文化產品開發。組織編寫《臨漳縣“六五”普法系列叢書》、《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讀本》、《農民學法用法讀本》和《法治漫畫選編》等普法教材,組織開展法治對聯、書法作品征集活動,組建法治文化宣傳隊,深入鄉村、企業開展法治文化匯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全民法律素質。 二、緊緊圍繞臨漳經濟社會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要在不斷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注重提高法律援助的質量,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指示精神,充分整合司法行政資源,組建臨漳縣綜合法律服務中心,共同打造“服務一站式、管理一家人、辦事一條龍”和“統一接待、統一分流、統一協調、統一督辦”的綜合法律服務功能。同時,依托基層司法所,整合鄉(鎮)綜合法律服務站,在村級積極推行“一村一名法律顧問”制度,織密法律服務網絡,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是拓展法律顧問團工作。除對政府部門和鄉(鎮)規范化文件制發、行政訴訟、行政復議、仲裁、行政執法和行政監督等方面把好法律關外,法律顧問團還要為政府調結構、轉方式等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法律服務,做到“政府管理到那里,法律服務就前沿到那里”,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支撐。二是建立長效陪訪機制,主動化解信訪案件。律師和法律服務服務工作者在參與縣鄉領導接訪、下訪陪訪方面,要形成一種對接式、隨訪性、常態化的長效機制,引導上訪群眾依法表達利益訴求,為領導解決信訪問題提出法律意見和建議,要積極參加信訪問題評議會,協助領導解決信訪問題。三是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圍繞做大做強做優法律援助,要進一步深化“服務民生促和諧法律援助基層行”活動,按照“貧者必援、弱者必幫、殘者必助”的要求,進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寬法律援助工作的覆蓋面。要建立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政法機關刑事法律援助的銜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時,積極推行法律援助“點援制”,使群眾信服律師、法律援助工作者辦理的每一例援助案件,切實讓弱勢群體感受到“公正有預期”。四是切實提高公證公信力。要以加強公證三化建設為主線,將公證服務滲透于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真組織實施“公證發展年”和“文明服務窗口”創建活動,優化執業環境,拓展服務領域,進一步完善以質量控制為核心的公證管理體系,切實提高公證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質量。五是加強法律服務隊伍的管理。要切實加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法律服務隊伍的教育管理,加強其思想政治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和業務能力建設,著力打造一支“有信仰、有作為、有品行、有能力”的法律服務隊伍。嚴格落實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四條紀律”、“五條禁令”,堅決杜絕人情案、關系案,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 三、積極構建矛盾糾紛排調體系,推進平安臨漳建設 要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聯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位一體”的大調解機制,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健全矛盾糾紛排調工作機制。 一是大力開展人民調解規范化建設活動。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鄉(鎮)、村(居)調解組織,開展對民調主任和星級調解員的輪訓,大力開展鄉(鎮)、村居調解室規范化建設,并逐步實現“四落實、六規范”,深入開展人民調解“六進”活動,努力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夯實社會維穩的第一道防線。要重點推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協調機制、專業咨詢機制、應急處置機制和調解協議書履行保障機制,更好地發揮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在化解重大矛盾糾紛中的職能作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積極推進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對接,形成分工合理、責任明確、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社會矛盾調處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發現矛盾糾紛隱患后,村級調委會要主動介入,解決不了的要上報到鄉(鎮),由鄉(鎮)召集相關部門介入,進行行政調解,行政調解仍然解決不了的,由基層法庭進入訴訟程序。通過有序銜接,引導群眾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之路,確保群眾反映利益訴求渠道暢通,解決到位。以此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