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何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各地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推進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做好垃圾分類,應該從理念、制度、政府、市場等方面打好“組合拳”。 樹立科學理念是做好垃圾分類的前提基礎 科學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科學理念能夠指導人們的行動,激發人們的潛力,為實踐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支撐。要實行垃圾分類意識入腦、入心,就要堅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垃圾的產生不僅與經濟發展有關,也與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使垃圾分類為人們所熟知、深知,要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要請有關專家詳盡講解垃圾分類的方法,通過專業人員對垃圾分類知識的講解,讓大家在實踐中學會如何分類垃圾。同時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垃圾分類的參與者。 完善制度建設是實行垃圾分類的根本保障 做好垃圾分類,是一場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變革。要實現這樣變革,就必須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和法治約束。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加強源頭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制度創新,努力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惡化趨勢。”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規范和制度,垃圾分類將無法付諸行動,建立和完善垃圾分類制度,使垃圾分類理念切實轉化為垃圾分類實踐。 政府宏觀調控是實行垃圾分類的核心驅動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的民生工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多方主體,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需要協力推進。在缺乏外部制約的條件下,垃圾不分類容易成為一種毫無成本的行為,個體可以享受垃圾不分類帶來的全部收益。完全市場條件下的垃圾分類行為難以形成,因而需要借助政府宏觀調控對垃圾分類行為進行引導。政府通過立法、行政處罰、監督、強制收費等措施,從而構建社會秩序、形成規范。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政府要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設大量的基礎設施,以保障垃圾分類的施行。政府要緊緊抓住利益驅動這個關鍵機制結合自下而上的參與,最終實現垃圾分類從行政驅動到利益驅動,再到文化驅動的轉變。 市場微觀調節是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抓手 做好垃圾分類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微觀調節作用。要構建完善的市場化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即垃圾分類回收—運輸清理—資源再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金技術實力、產業帶動力和輻射力的資源化企業,打造一批一體化、規模化水平較高的垃圾分類回收產業體系,體系內各主體之間要按市場化原則進行商業交易,政府更多要發揮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 在新時代,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堅持統籌兼顧原則,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打造天藍、山綠、水美的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