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示: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 近年來,泰州市檢察機關通過創設檢察群眾工作站、規范建設檢察為民服務中心、啟動“千村萬戶檢察行”等系列舉措,積極探索加強檢察群眾工作的新載體、新路徑、新機制,著力解決好服務基層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以自身的生動實踐塑造了新時期檢察工作的“泰州模式”。
下去抓問題上來解民憂,泰州檢察院“自找麻煩”贏民心
記者的一項街頭調查顯示,相比公安、法院等司法機關,檢察院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檢察機關必須要進一步打破神秘的外界印象”,3日上午,周劍浩對中國日報網記者坦言,“打破神秘感,需要檢察機關走到基層去,走到人民群眾中間去。”
周劍浩,泰州市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他對于檢察機關“走出去”的意義這樣表述,“做收集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強化法律監督的‘傳感器’、宣傳法治理念的‘播種機’、化解矛盾糾紛的‘解壓閥’”。
在他的推動下,泰州市檢察院在江蘇省率先開展了檢察群眾工作站、檢察為民服務中心,“千村萬戶檢察行”等一系列活動,檢察官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真情,力求一年時間內走遍全市1912個的行政村及社區,用“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的工作模式,調動全市相關部門的協同運作,為和諧平安泰州的建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沉下去:把群眾的事“當回事”
社會和諧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平安建設的重中之重。
而一些不和諧事件的發端,往往來源于相關部門的“慵懶”和“閉門謝客”的工作態度。
泰州市檢察院“走出去”的實踐,正由于契合了群眾的訴求與利益表達的愿望,因此獲得了民心的支持。
7月25日9點鐘,泰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運海與控申處李愛華處長一起,來到高港區參加一個實名舉報人的公開答復會。
舉報人陳某家住高港區界牌社區,向檢察機關舉報該社區主任王某侵吞社員低保金。高港區檢察院經調查核實后,邀請各方面代表參與對陳某的公開答復,王運海他們帶案下訪參與了此次答復。
經調查,陳某領取低保時間到2002年底,后來由于低保政策變化,陳某不符合低保條件,被取消低保。2010年6月,陳某又符合低保條件,享受了低保待遇,期間未發現有人代領低保金的情況。
在答復會上,舉報人陳某認為,政府發放低保金程序上有問題,制度沒有執行到位,對低保金的發放有疑問,要求相關部門和人員解釋清楚。
隨即,社區和街道負責人詳細解釋了低保金發放的操作程序、每年發放低保的標準。檢察機關隨后現場出示材料,逐項對舉報的調查情況進行說明。
就在大家以為陳某會對這個答復“暴跳如雷”的時候,卻意外地聽到他說:“從我個人來說,非常感謝檢察院,我舉報之后,檢察院非常重視,多次進行實地調查,工作做得很到位,并且今天通過這種形式當面向我答復,我非常感謝。”
“說實話,會前我們已經做好了陳某不滿意答復的心理準備”,王運海坦言,雖然檢察院經調查沒有支持陳某的請求,但陳某不怒不惱,反而對檢察官的工作給予肯定,正是因為把群眾的事真的“當回事”。
接地氣:讓群眾知道“管實事”
檢察機關是做什么的?檢察機關能夠為群眾做什么?
如果人民群眾不了解檢察院的工作職能,就無法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將群眾的訴求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有機對接,尋求到有效的解決途徑。
這,同樣深深影響著城鄉社會的法治化建設與和諧穩定。
5月16日,是泰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周劍浩帶隊開展“千村萬戶檢察行”的日子。7點半,他們到達了目的地春暉社區。此時,居委會不足30平方的屋子里已經坐滿了人。
周劍浩剛剛做完自我介紹,就有一位老人問,“檢察院除了抓貪官,其他還做什么啊?”
檢察院職能很多,主要包括對刑事犯罪的人進行批準逮捕、公訴,查處領導干部貪污和瀆職問題,對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進行抗訴等。
“但用專業的名詞進行解釋,群眾不一定能理解”,周劍浩選擇了“情景式互動”的方式,提議大家觀看一部介紹檢察職能的專題片。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泰州靖江市的一起真實案件,通過檢察院對一起婚姻官司的監督干預,確保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看完片子,大伙兒不禁詫異,“檢察院還管離婚這種事?”
一位群眾代表說,“以前只知道打官司找法院,通過觀看專題片,現在知道了要維權還可以找檢察院說理。”
“剛才播放的專題片介紹的是檢察院行政監督職能,也就是對法院行政判決裁定不服,可以到檢察院來申訴維權”,周劍浩趁熱打鐵,對所有在場的人說:“大家遇到事情,不僅可以到檢察院說理,遇到跟法律有關的急事、難事都可以來找我們。我們有熱線電話、微博、微信和遠程視頻接訪系統,還可以當面到我們檢察群眾工作站來聊一聊,說一說。”
目前,在泰州檢察院“千村(社區)萬戶檢察行”活動過的村、社區,“檢察院是干什么的”問題,已經沒有神秘可言。一些與檢察官有過互動的居民代表,也開始當起了熱心的宣傳員,將檢察機關為民執法、為民服務的理念傳遞出去,通過親身經歷和口口相傳,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長成檢民互惠共生的常青樹。
“讓廣大干警在‘滾一身泥巴’中接足地氣,依靠群眾的支持,讓法律監督工作更有底氣”,周劍浩介紹,今年年內,檢察干警的足跡將走遍全市1912個行政村,讓80%以上的農民兄弟知曉檢察機關的職能。
當然,“千村萬戶檢察行”所做的工作,并非僅僅“自掃門前雪”,檢察干警走村入社傾聽民意、查訪民情,還帶回來許許多多與檢察工作并不相干,但卻是群眾渴求解決的問題。
“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泰州市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卞德才介紹,這是院領導對所有干警的要求,“不歸屬于檢察院的民情民意,我們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力求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而對于這種“自找麻煩”的做法,卞德才表示,“人民群眾對檢察院的信任,體現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我們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么。”
強服務:讓群眾辦事“不折騰”
泰州市檢察院的檢察干警們有一句銘記在心的緘言:平安建設是人民群眾所愿,人民群眾是平安建設的力量源泉,群眾工作是平安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落實到實踐中,除了啟動“千村萬戶檢察行”活動,努力讓基層群眾感受到“檢察官就在我身邊”,泰州市檢察院還編織起了覆蓋城鄉的檢察服務網,建立了54家群眾工作站,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檢察院就在家門口”。
泰州市檢察院很早就開始啟動鄉鎮檢察室、工作站建設工作。但由于基層“案多人少”,多數站點長期無人值守,影響了檢察機關在基層的威信和形象。加之,鄉鎮檢察室、檢察工作站僅設在中心鄉鎮,難以覆蓋邊遠地區的群眾。
今年以來,該院一方面充分激活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的檢察室,另一方面,積極整合檢察工作站,在全市人口密集和訴求相對集中的村(居),相繼設立了54家檢察群眾工作站,配置了8輛流動服務車,作為鄉鎮檢察室的補充,使法律監督的觸角布局更加合理,工作更加靠實。
在硬件建設上,原則上依托現有村(居)委會的辦公用房,統一增掛牌子。在人員配置上,由“退二線”干警與“年輕”干警組成,實行老同志相對固定、新同志定期輪換的模式。
除了將觸角延伸到全市的各個角落,泰州市檢察院還打造了規范統一的檢察為民服務中心,讓走上門的群眾享受“一站式”服務。
該院在兩級院建立了名稱、職能、平臺、制度、管理和辦公場所“六個統一”的檢察為民服務中心。內設檢察長接待室、視頻接訪室、情緒疏導室、檢調對接工作室、司法警務工作室、案管接待室和服務大廳。
服務大廳分設案管、控申、預防窗口,匯集了案件受理、證人補助發放等8項服務職能。所有窗口實行現場辦理和預約辦理“雙通道”、AB崗“雙保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零障礙”等制度,并配有滿意度測評顯示器,安裝觸摸屏查詢系統,設立了電子閱卷平臺。
“我們的做法已被省院全面推廣” ,卞德才介紹,該院今年又開通“網絡為民服務中心”,實現檢察工作對接群眾線上線下同步、實體與網絡接軌。
記者手記:做實事當然贏民心
這次采訪說來是一次偶遇。
不久前,記者在泰州姜堰區遇到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他們說,是檢察官幫他們結束了以往“進城靠走路、看病靠跑步”的出行難題。
經過了解,事情是這樣的:姜堰經濟開發區有7個自然村,由于市內公交線路未能覆蓋到這些村落,導致 3萬多名村民出行就醫難。
2013年7月,姜堰區檢察院在開展“巡回檢察大蓬車”活動中,獲悉了這一情況,及時將這一情況向交通局運管部門反映。
該院隨后又聯合開發區、交通局、7個村的負責人和村民代表召開座談會,就城區公交線路延伸問題聽取村民訴求、征求意見。最終在多方協調關心下,姜堰區延伸了3條公交線路、新增1路公交車到達這7個自然村,有效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這類被當地百姓稱道的事例不勝枚舉,百姓們甚至給泰州的檢察干警們取了一個“老娘舅”的暖心稱呼。
暖心,來源于泰州檢察院全體干警的接地氣、不走過場。
說句實在話,“千村萬戶檢察行”算不得工作機制的創新,但可貴之處在于,這不是當作政績工程在炒作概念,而是實打實的用腳步在丈量民意。
當然,辛苦就有回報,回報的就是這暖人的民心。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扎扎實實走過場、熱熱鬧鬧作總結”令坊間垢言的案例并非沒有,各類“創新”、“創標桿”,敏于言“訥”于行的炒作也不算新鮮。
善于自我表揚者,往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來別人的創新為己所用,套上自我標榜的“模式”、“經驗”標簽洋洋自得。
善于做事者,卻往往顧著埋頭苦干,被人問起還大吃一驚,“這才剛開始呢”。
人民群眾用心投票,他們不會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或者鼎沸的怨言,做得怎樣,不在于做事的人怎么說,群眾的心中自然有一桿秤。(記者 應志剛)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