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新北青網 訊:持續發酵的泛亞事件吸引了全社會的眼球,22萬投資人的430億元血汗錢付之東流。2011年4月21日正式開市交易的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一直對外宣稱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稀有金屬交易平臺,已上市銦、鍺等14個稀有稀土金屬品種。泛亞稱,其銦、鍺等7個品種的交易量、交割量、庫存量為全球第一,特別是銦的庫存量占到全球的95%。然而僅僅四年,泛亞資金鏈便斷裂,兌付危機事件之后,以交易所為名義的騙局也逐漸浮出水面。 泛亞模式,以收儲為名義的龐氏騙局 媒體報道稱,泛亞現有銦庫存量超過3600????噸,銦的需求量國內每年只有20噸,泛亞收儲的銦150年都用不完。“泛亞最初的定位是為交易方提供金融服務,同時為國家的商業收儲做貢獻。”一位與泛亞有過接觸并熟悉泛亞運轉的業內知情人士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這乍看起來是一個很圓滿的設計,但泛亞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資金鏈斷裂和銦的價格暴跌。” 在價格上,泛亞銦的價格比市場價高25%-30%,在市場銦價近年來逐年下跌的情況下,泛亞的銦價卻一直上漲。泛亞的銦價遠高于市場價,沒有企業到泛亞買銦,與實物市場的脫節,也使得泛亞銦變成單純投機的籌碼。而泛亞只有保持平臺上銦價格的上漲,才能保證后面的投資人為前面的投資人支付投資收益。一旦價格下跌或騙局敗露,資金鏈必然斷裂,整個平臺轟然坍塌。 9月22日,云南鍺業(002428,股吧)發布公告稱,2011年7月泛亞向該公司購買的鍺是泛亞自己購買的,該公司的發票也是直接開給泛亞的,從2012年10月起該公司停止向泛亞銷售產品。顯而易見,泛亞也在自己搭建的交易平臺上充當了投資機構的角色,自買自賣。 倫敦期貨機構Marex Spectron的研究總監Georgi Slavov表示,“正常情況下,交易所只是提供一個場所給買方和賣方,如果交易所自己本身參與買賣的話,會有嚴重的利益沖突。”他指出,正常市場規則下,交易所本身是不應該擁有任何倉庫的,因為這會便于交易所控制出倉量,提供可能操縱價格的嫌疑。 而對比上海黃金交易所,作為國內黃金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平臺,中國的大部分黃金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進行交易,但上海黃金交易所并未收儲以謀求定價權,而是讓買賣雙方撮合成交,價格由市場來定。同樣,南交所稀土交易中心在近年來推廣稀土投資,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而南交所稀土交易中心是以降低投資門檻的形式拉動民間投資,通過民間資本的收儲來帶動稀土行業的活躍。 國內稀土產業知名專家學者、南交所稀土交易中心負責人吳海明表示,讓更多的人以玩游戲的方式參與稀土投資交易,這本身就是在收儲,而不是交易所自身去大量購買囤貨。據了解,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是對任何人都開放的平臺,通過手機客戶端,任何人都可以像炒股票一樣炒稀土,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提貨,被稱為“可以拿回家的股票”。通過將投資平臺智能化、簡單化,讓更多的普通投資者都可以參與投資交易,南交所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泛亞定位,以交易所為名義賣理財產品挪用資金 2013年起,泛亞推出一款名為“日金寶”的理財產品。產品的購買門檻僅為1000元,年化收益可達12%以上,是余額寶年化收益率的4倍,并且收益日結,每天到賬。然而今年4月起,投資人發現他們在“日金寶”的資金開始無法取回。到了7月,連自己放在泛亞賬戶的個人資金都被“凍結”。黃金投資專家唐吉鶴更認為,泛亞本質上就是一個投資公司,交易不過是其融資的一種掩飾。 根據泛亞設計的模式,在泛亞交易平臺上,供應商賣出貨物,投資人作為受托人借錢給委托方貿易商,貿易商買入貨物,然后把倉單抵押給投資人,泛亞承諾投資人按日獲得融資收益,即每日貨物結算價格萬分之三點七五的穩定收益,也稱日金費。理論上換算,年化收益為13.68%。 期貨研究員譚娜對泛亞模式的分析也十分尖銳。她曾于2014年年底撰寫報告《中國版龐氏騙局分析——泛亞交易模式之我見》解讀泛亞交易模式。她在研究報告中稱,貨物從市場流到泛亞,卻沒有出現過從泛亞流到市場。泛亞的價格比現貨市場價高25%-30%,因此貨物從來沒有被市場接受過,除了想拿委托日金費的投資者外,沒有真正的用戶買入銦,泛亞的銦庫存只有進庫,沒有出庫。加上泛亞的價格每年漲20%,永遠高于現貨市場價格,因此也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買方。 因此,她得出的結論是,泛亞模式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委托日金費和短期回報,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對資金的需求量是每年增長20%。 “投資理財”與“入市交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而泛亞將“入市交易”移花接木到了固定回報率的“投資理財”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相當于給不知情的投資者做了一個“零風險”的背書。 交易所應是投資平臺,做好“裁判員”的中立角色 對比全國權威交易所,如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等機構,從他們的盈利模式可以看出,日常交易所產生的傭金是這些交易所生存發展的根本。但凡以“交易所”冠名的營業機構,必然以掛牌交易的品類所產生的傭金作為最基本的收入來源。 公開信息資料顯示,上海黃金交易所2014年完成6.4萬億交易量。2014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995家(2015年1月已超過1000家),總市值24.4萬億元,股票全年累計成交37.6萬億,日均成交1533億元。成立于2009年的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簡稱:南交所),截止至2014年12月,共計上線掛牌交易的品種26個,授權機構44家,投資開戶數量20多萬,日均交易量約46億元。交易所生存的土壤是開戶數及客戶活躍度,而以上交易所之所以能有效而良性的發展,與每個交易日巨量交易所產生的傭金是密不可分的。 對比泛亞打著交易所的幌子融資、挪用資金,真正的交易所只應是一個投資交易的平臺,做好一個“裁判員”的角色。作為大宗商品新型商業模式,交易所成為大宗商品的電子投資平臺,它賦予了商品金融屬性,在商品貿易發達的西方國家,通過交易所完成的大宗商品購銷率可達百分之幾十以上,而目前中國還不到百分之五。交易所的發展在近年來備受關注,一方面它承載了爭奪國際定價權的使命,另一方面,實現大宗商品大數據、跨境電商、創新互聯服務體系等離不開交易所的規模化發展。 近年來,南交所稀土產品交易中心在大數據合作方面取得了令業界羨慕的成績,與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網易”合作打造網易貴金屬,與國內十大名酒企業“瀘州老窖”陳年老窖合作開啟跨界促銷,與國內上市公司“會稽山”等開啟大數據平臺合作。吳海明說,交易所的核心土壤是海量的普通投資者,大數據的合作聯動就是將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打通,為普通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服務。 他還透露,南交所稀土交易中心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軍工背景的央企及稀土類上市公司的青睞,計劃謀求更大的合作。 “泛亞危機”對整個中國國內各大商品交易所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利空沖擊,各級政府監管層往往會因為“泛亞危機”而對目前合法經營的各類交易所產生“敬畏遠離”的心態。然而“泛亞危機”不能代表交易所行業的問題,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交易所。吳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更應該增加監管力度,跟查各個交易所的交易制度,對惡意操縱交易行為的做市商制度進行嚴格的排查及管理。同時也要維護合法存續經營的交易所及服務商權益,盡快查處目前有問題的交易所,還原一個干凈的交易所行業市場環境。
對于投資者來說,任何投資都具備一定的風險,投資前要先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也不要被無風險或者低風險的承諾所蒙蔽;選擇合法的交易平臺進行理性投資,也不要因為“泛亞事件”杯弓蛇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