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華夏財經網 訊:從“無現金社會”的建設到余額寶成為全球最大貨幣基金,互聯網金融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市民的生活當中,巨大的人口紅利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和基礎。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發展至1.9萬多家,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上看,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都已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國之重器”的金融行業和互聯網的碰撞,也讓國家和管理部門看到了監管的需要,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監管和創新成為互聯網金融快速前進的“兩條腿”。 在近日舉行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互聯網金融第一次被納入了議題,同時在會議上對行業的“監管”也是格外重視,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成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而監管則成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而互聯網行業基于信息技術的科技力量也正在為行業的監管出謀劃策。 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中小銀行是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在科技與傳統金融機構融合的行業主流趨勢中,中小銀行因為資源、人才等問題,很難獨立完成技術轉型。因此,中小銀行需要通過合作和共享的方式,規劃“科技化”之路。而日前京東金融與山東省城市商業銀行組成的合作聯盟,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金融云、智能運營等科技能力的輸出,助力山東城商行聯盟及成員行進行金融創新、加強數據風控能力,提升用戶體驗。據了解,京東金融已與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了落地合作:在場景獲客、營銷運營以及營銷推廣方面,京東金融實現將京東“開普勒”系統接入北京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的移動APP,為其搭建電商場景,為后續輸出消費金融業務打下基礎。 在日前舉行的益博睿2017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研討會上,據博睿發布的欺詐經濟學報告顯示,70%的中國企業認為需要防范網上交易欺詐。而隨著大數據技術對新型消費金融服務的滲透也越來越深入,大數據技術不僅可以創新消費金融自身的運作方式,還能通過改造其風控系統和大數據模型來實現更精準的資產投放和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同時有效降低風險和運營成本,也間接影響消費者本身的支付及金融行為。 “通過與客戶的接觸中,我們發現欺詐已經是企業所面臨的越來越棘手的問題,而目前防欺詐的手段大多比較落后,且對于發展線上經濟的企業來說太過笨拙”,益博睿全球反欺詐和身份認證服務及運營副總裁Matt Lane表示,益博睿正在積極幫助中國企業解決其中的欺詐和數據泄露問題,促進消費信貸行業發展,并與行業領先的企業集成伙伴關系,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包括電商平臺、消費金融、銀行系統等多家企業。 對此,浩祿金融分析師提出,金融的技術創新不僅僅利用新技術新手段來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同樣在模式上的創新讓不少以往是難以實現的商業模式成為了可能。一如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衍生了眾多第三方中介平臺,讓信息資源共享成為主流趨勢,同時依據個人征信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強力支撐,也為更多的平臺提供了創新的商業模式。以科技帶動金融服務的創新,可以說是當前形勢下最行之有效的運營模式變革,深刻將科技融入到金融服務的每一步,這將會為平臺爭取巨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