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開“我們為什么一定要理財”這個論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國的通脹率。 過往通脹率數據總結 從1980年到2000年這個時間段內,我國的通脹幾乎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其中最高一年通脹率高達24.10%,是在1994年的時候。 也有幾年通脹在14-18%。1999年時,我國通脹率為-1.40%,是著20年里最低的一次,也是截止到2017年來最低的一次。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通脹水平就開始維持在一個平穩的區間,近10年最高值為5.9%,最低值為-0.7%,而2015年的通貨膨脹率僅為1.4%。 通脹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嘉豐瑞德分析師表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物價上漲。對于一些收入不會變動的人來說,早些年,一千元的工資可以說是很高,但換在現在來看,連基本工資水平線都還達不到。而物價上漲導致人們存在銀行里或者藏在床底下的錢直接就不值錢了,實際購買力下降了。 同時,對于養老金、保險、固定價值的證券財產等來說,在通脹中,它們的價值也會降低。并且通脹之下,對于債權人來說簡直“噩耗”,對于債務人來說就是喜訊了。 這意味著,在90年代,你借了一萬塊錢,在當時,這也算得上“巨款”了,但在2000年,這1萬元對于債務人來說是比較輕松的,對于債權人來說卻是比較痛苦的,因為這一萬已經不是當年的一萬了。 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理財? 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漸富裕起來,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存款。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CPI持續在2%以下運行,維持一個抵通脹的態勢,但是隨著油價延續穩步復蘇,豬肉價格開始反彈。 在2017年CPI同比低位運行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雞蛋等價格持續走低影響,而開年的這一波大漲,會不會推高通脹呢?
嘉豐瑞德分析師認為,天氣、豬肉價格、油價等都需要關注,不過在2018年CPI漲幅預計為2.5%。 通脹說完,我們再來說說當前的投資環境,比如新中產階級或者高凈值人群,在前段時間出具的一份高凈值人群投資報告分析中提到,高凈值人群在資產配置上的主要目的是財富穩健增值,其余的就是財富傳承等。 在他們看來,理財不只是為了賺錢,更多的也是為了理生活,通過理財的方式來讓生活更加有計劃、目的等。 新中產階級是現在大部分人的現狀,他們在投資理財的品類中,銀行理財、諾亞方舟NPA、投資性房產、股票、商業保險、基金、互聯網金融是選擇最多的類別。 而銀行理財在新中產們看來,是不劃算的,因為“銀行利率太低,跑不贏通貨膨脹”。投資性房產則是新中產們的普遍投資方式,此外,他們還會為自己及家人額外配置一些商業保險,多為“意外”添一重保障。 總之,現在一些穩健的理財如銀行理財、貨幣基金、國債等,收益都不算太高,但是總好過放在那里等貶值好。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