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要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金融風險識別意識,防范金融欺詐。如果聽說保本高收益,就要去報案!保本就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欺詐。”今年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郭樹的這一提醒,再次為保本理財敲響了警鐘。 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 央行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這個意見稿對各類資管業務進行了各種限制,其中對銀行理財的影響最大。 目前,銀行理財仍然是大家選擇最多的理財方式,可隨著資管業務政策的逐漸規范,30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以后可能要變天了。 打破剛兌 這個意見稿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打破剛兌”。剛兌是剛性兌付的簡稱,意思是說無論發生什么情況,最后都得還本付息。 其實這是違背投資的基本原理的,投資向來是投資者自己“自負盈虧”,而剛性兌付卻是資管行業的潛規則,大家都心照不宣,要是哪一家機構最后沒有按期還錢,在資本圈里就混不下去了。 央媽下了決心要打破剛兌的限制,以后除了國債和銀行存款,誰也不能說自己是保本保息的了。 估計那些只投銀行理財產品的人看到這個新聞會很不爽,本來就圖個安全省事,這下沒得投了。 打破剛兌是個大好事,往大了說可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往小了說可以使每個人正視投資本身,從而提高普通大眾的投資理念。 投資者教育需加強 “來銀行買理財產品,圖的就是一個放心。”一位正準備去銀行辦理業務的大爺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理財產品無非就是一個定期的存款。其實,在不少消費者的印象里,銀行理財產品保本是“天經地義”的。 “我們的理財產品,總體而言都比較穩健。”某股份制銀行在北京市某網點的一位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在該行提供的在售理財產品清單上,“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提醒也同時出現在清單上。 “對于一些風險較大的產品,我們也會和客戶說明,告知他們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來購買相應的產品。”上述人士表示。 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前,還有一段過渡期留給銀行業與消費者。因此,保本理財產品在現階段尚未正式退出舞臺。不過,各家銀行也開始為適應新規做準備。和上述股份制銀行相同,不少銀行都已經減少了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數量。 盈虧自負,對自己的錢負責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說完全接受。有些人認為你既然發行了這個產品,你就得保證收益,尤其是像銀行這種象征安全的機構,絕對不能虧錢,要是虧了就去銀行鬧。 結果呢,并沒有用,合同里白紙黑字寫著呢,風險自擔。所以說,與其仰仗別人,不如信賴自己,平時跟著小編多學點理財知識,比啥都強~~~ P2P理財悄然流行 數據顯示,主要受“春節”小長假影響,不少平臺暫停發標,月成交量有所下降,但依然成交量依然比較大,2018年2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690.04億元,截至2018年2月底,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66111.44億元。 截至2018年2月底,P2P網貸行業貸款余額增至12737.17億元,環比增加了1.95%。主要由于P2P網貸行業資金大多流入平均借款期限較長的平臺。 進入3月,P2P平臺的“標的荒”仍在持續中,這也引發了P2P投資的降息潮。有投資者表示:“現在打開各種P2P平臺的APP,真的是很難找到投資標的,基本都是顯示‘已滿額’、‘收益中’等狀態。偶爾有幾個新標的釋放出來,基本也是很快就被秒搶。” 很顯然,網貸的出現為社會大眾帶來了普惠金融服務。目前來看,它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過去難以覆蓋到的群體,對小額投融資實現低成本化、高效化、大眾化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過去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將在網貸行業的規范發展中逐步得以解決,在網貸行業中,投融資活動的直接撮合,將有效節約交易成本,而這些均得益于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資源優勢。 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普惠金融服務已是大勢所趨,隨著國家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整個行業的發展也將越來越規范,或迎來又一個春天。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