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訊:習總書記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上的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習總書記的講話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我們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的希望。今天,我們大會的主題是“國學與現代生活”,誠如,“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已經滲透到世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對我們的現代生活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的價值意義。而書法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表里,是國學最好的載體之一。“國學”與“書法”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和代表,對推動國家文化建設和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大作用,同時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就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文化基因——國學與書法的天然文化關聯 國學,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的總稱,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文化積淀,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以今天的視角來理解,國學是以先秦經典,以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本根,同時涵括中華民族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文化精髓,中國古代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各個門類皆列其中,釋放著璀璨的古代文化光芒,并且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回望歷史,“國學”已經凝練為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成為我們為之驕傲的精神財富。如今國家經濟強盛、文化事業步入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國家對于“國學”文化的大力倡導,使“國學”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因融入了我們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行為以及思維方式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冠。書法的黑與白,點與線,凝聚了大自然的神態和意象,體現了書法家的情感和智慧,也記錄著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一部“書法史”就折射著一部中華民族的國學史。文字的誕生是文明的覺醒,書法在國學中應處于源頭的位置。文明借助文字得以發展,而文明的發展又促使文字逐漸成為一門學問:文字學和書法學。因此,國學的發展也得益于書法,由此觀之,我們稱書法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書法學本身而言,不僅包涵了文字學、音韻學、歷史學的內容,而其中更承載著儒、釋、道的精神內涵。蔡邕用陰陽學釋讀書法,孫過庭用“和而不同”求之義理,黃庭堅論“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等,都是用中國傳統經學理解書法的。可以說,書法是國學開出的一朵奇葩,它的根在國學,它的營養靠的是國學的液汁,它的花朵,則輝耀著國學的神采。所以,在具體談及國學與書法的關系時,我們可以看到在諸多的藝術門類中,書法與“國學”具有天然的“基因”關聯。“國學”以書法為傳播載體,傳承悠悠千年歷史文化;書法浸潤于“國學”之宏約與寬博,生發成為涵有傳統民族文化基因的藝術形式。“國學”依托文字而顯義,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閎富“國學”巨著代代傳承幾千年不逮,其間正是文字和書法的價值擔當,才得以傳文載道。從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隨之的商周銘文、六國文字、秦小篆和漢隸等等延續了中國文字的基本發展脈絡,而此過程也正是書法藝術濫觴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篆體、隸書等基本定型,并為后世書法藝術的演化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也將國學之精華長存于書卷。因此,這是書法與國學具有天然文化基因關聯的表現之一。 其二,“國學”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的生動體現,,書法因融通“國學”精神展現其藝術價值,成為書法與“國學”天然文化基因關聯表現之二。中國傳統書法的理論根基和美學精神源于“國學”的文化智慧,即書法理論的核心或者說書法價值的核心從“國學”的思想體系中來,它們更為深入的關系即是文化精神與藝術精神的融通與契合。或者可以說,以“國學”通書法之道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學習法門,由此可為書法藝術尋得精神支撐和創作之道,進而領悟中國書法藝術之妙。因為“國學”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只有溯其“源流”才能體會其深意,即用中國文化之“精神”深悟書法藝術之“精神”方得中昧。如中國書法美學中的“自然觀”,書法中的蕭散飄逸之書風,不拘法度又暗合法度之書寫表現,成為書法藝術價值評價中的“神品”,這一書法審美品位即來源于我國傳統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之說,這正是書法藝術暗合“國學”精神價值的內理。由此,可以說“國學”是書法藝術精神的根脈,也是書法藝術價值的本質所在,因為它里面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基因與血緣。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這正是我們當下對于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國學價值與書法價值的體悟。 如果說,以上的“源流”使我們找到了“國學”文化的基因,并且這一“文化基因”又進而使我們對“國學”與書法的天然關聯產生了更為深入的價值認同,那么如何將“文化基因”的精華在國家不斷強盛的新時代里傳承發展下去,即是對于“文化基因”與“文化擔當”的討論了。 二、文化擔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程中的書法價值思考 2013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可以說,國家對實現中國夢,打造中國軟實力等等一系列奮斗目標的提出,以及對“國學”在國家層面上的大力推廣,為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推動帶來尤為利好的良機。與“國學”在文化基因層面上具有天然關聯的書法藝術,會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進程中做出更大的價值貢獻。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對書法藝術進行價值挖掘與價值再發現,如何更加深入地傳播和推廣書法藝術的價值,以此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價值代表和文化符號之一,則成為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內容。 首先,最久遠的回望是為了更好的向前,因此,我們要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指導下承擔起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擔當和責任,在溯源與回望歷史的過程中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藝術開拓創新。可以說,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我們的文化價值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強,我們應肩負著一種使命感對悠久的中華傳統文明進行價值再傳承和價值再發現,進一步將傳統文化精神與藝術精神貫通于我們當今的國民生活與文化建設中來,尤其要做到對書法文化乃至國學精神的珍視和尊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氣度。 第二,積極展示中華書法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是我們當代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因此,作為書法藝術創作者和工作者重要的文化使命,是將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傳統價值和文化成果傳播出去,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綜合運用大眾傳播、新媒體傳播等多種方式,規劃、制定書法藝術的多元傳播機制、從書法藝術價值發現、書法藝術創作以及書法類文化產品輸出等方面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推廣與傳播,提升書法文化在海內外的價值影響力。 第三,我們在向西方文化藝術的借鑒研究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新嘗試、新表達,有些值得借鑒的新氣象。但冷靜地看其發展及表現,在某些方面,其形式與內涵均偏離了中國傳統書法審美的軌道。這與當今書法界存在一種浮躁的現象有關。譬如有些作者作為藝術工作者缺少傳統文化素養,忽視書法作品的文化內涵,只片面強調和簡單追求視覺效果的所謂審美體驗;有些篆書作者對古文字理論了解較少,僅僅記住一些常用字形就進行篆書藝術創作;有些書法作品肢解文字,遠離傳統,丟棄了書法的本來意蘊,很難讓人體驗到書法藝術作為國粹的那種意味雋永的美學感受。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面對市場、面對利益、面對煩躁的時代,我們應該維護藝術的品格和文化的尊嚴。 我們不能讓書法與生俱來的文化因子在強調和注重藝術新表現和新形式中大量流失,文化精神的內在價值和人文內涵的藝術本質在“新形式”和“新語言”中出現缺失,或者說,解構了傳統書法藝術價值的“文化基因”。這需要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問題。我認為,有繼承才有創新,繼承的過程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沒有基礎,哪有高樓大廈?藝術上的跨越、創新、與時俱進是在人們文化修養、綜合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潛移默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完成的。中國書法的創新離不開國學,離不開傳統文化。中國書法走過幾千年的歷史,面對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碑帖經典的浩瀚煙海,解讀古人經典已十分艱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當然,能夠深入傳統并高揚時代精神,創作出有新意的好作品,那是我們當代書法家的責任。因此,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強國戰略發展的契機里,我們應提倡“回歸經典,正本清源”,反思與尋回書法藝術的“文化基因”和審美意義上經典性與人文性,更要重視書法學問中文史功底的培養和深造,由此彰顯出民族文化藝術的特色與國學底蘊。 三、“軟實力”與“硬實力”——文化自信與未來展望 作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事實上,文化不僅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即意味著我國不僅要成為經濟強國,更應具備強有力的文化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邁入文化大國、文化強國。從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國家將文化產業提升到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戰略高度。十八大又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目標。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已達到20%,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顯現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潛力。但從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看,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所有產業類別中仍處于落后地位,而且產業布局分散,競爭力不強。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成為支柱產業。支柱產業的概念是指產業增加值要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據國家統計局網站今年8月30日消息,2015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7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未扣除價格因素),占GDP的比重為3.97%,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要達到占GDP的比重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還有一定差距。而主要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他們的支柱產業,而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美國的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24%,而且文化產業是出口的第一大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是12%左右;韓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西歐和日本的跨國文化公司占據了全球國際文化貿易量的2/3以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有較大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在國際上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但是,我們有信心: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為我們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如果把這些資源開發利用,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形成文化產業鏈,發揮金融優勢,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是十分巨大的,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書法藝術在中國文化重新崛起的新時代已經超越了單純創作技法層面的意義,更是具備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征意義。近年來,國學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與推動,也正是說明了我們作為文化大國再創世紀輝煌的文化自信。富于民族文化精神和藝術精神的書法藝術,應當充分運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傳播體系,推動書法藝術成為人類文明共有的審美體驗,做出積極的世界文化貢獻。因為中國書法作為影響世界的文化符號是與國家經濟強大及背后的文化支撐協同輸出的,書法藝術不僅是中國的,同樣是世界的。因此,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一份子,我們任重道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亟需呼喚文明,振興文化!(作者;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恭)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