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良 (漣源市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團長) 2015年5月31日上午,漣源市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正式成立。下午,專家服務團團長王佩良與省派“三區”扶貧專家兵分兩路,前往漣源市經科局幫扶的伏口鎮花山村和梅灣村開展現場指導。這是專家服務團成立后的首次活動,既是匯集專家智慧,對貧困村組織“專家會診”,實施“對癥下藥”,量身定制扶貧之計,使科技扶貧工作真正收到實效;也是通過主題活動,組織專家開展“頭腦風暴”座談討論,加強團員相互交流、了解,促進思想碰撞、創意激發、資源整合,探索專家服務團高效服務扶貧對象的模式與辦法。
下午2點至5點,專家組在花山村小學會議室舉行座談。首先,花山村第一支記和村支書介紹該村的資源環境以及扶貧攻堅情況。其次,來自湖南農業大學的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徐慶國教授、園藝園林專家肖深根教授、觀賞園藝專家彭盡暉、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的微生物專家彭源德研究員、分子生物專家謝純良、龔文兵、婁底市農科所的高級農藝師康林峰、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生物化學專家胡一鴻教授、蔬菜專家劉澤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食品學專家付晉湘、經果林種植專家劉發林、湖南省農科院的茶葉專家張帆等踴躍發言,紛紛建言獻策。肖深根教授強調要做好前期調研、整體規劃和項目策劃。另有專家提議,由專家團與農戶合作社按三七開的股權比例成立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可更好地整合各自資源和優勢,使扶貧攻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來自湖南商學院的專家服務團團長王佩良綜合各位專家意見,對花山村的產業扶貧作總結發言,對花山村的扶貧攻堅進行整體定位。花山村地處高寒山區,基礎薄弱,條件艱苦,嚴重缺水,勞動力少,土壤弱酸性且低磷,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都不可能形成規模,很難引進龍頭企業,扶貧工作任重道遠,更需要依靠科技扶貧專家的智慧,走創新發展之路,苦干加巧干才能見成效。花山村海拔高,氣候獨特,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離湄江旅游景區僅8分鐘車程,處于國家石漠化地質公園范圍內,可揚長避短,以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依托湄江景區和國家石漠化地質公園,將其開發成集休閑采摘、科普研修、避暑養生于一體的高山型田園綜合體和民宿康養度假村,開辟漣源北部鄉村旅游的新天地。并對花山村的產業扶貧提出十條可行性建議。一是發展特色經果林,主要栽種黃桃、紅心獼猴桃,適當地栽培李、枇杷、楓、栗、楊梅等景觀林,營造四季有花果的怡人適游環境。油茶只適合500米以下,不宜在花山村栽種。在經果林下種植喜陰的經濟作物,可應用菌類專家的科研成果,發展雁窩菌、靈芝、香菇、楓香蘑菇等特色食用菌產品。二是發展特色中草藥種植,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種藥傳統以及市場行情,可重點發展玉竹、丹參、百合、金櫻子、黃精等地道特色藥材,既可將藥材銷售到大型制藥廠獲利,也可開發食療養生產品,吸引游客前來體驗消費。三是發展特色水稻,結合湖南農業大學水稻專家的科研成果以及伏口嘗新節的傳統民俗,精心設計,栽種彩色水稻、糯稻、黑稻、紅稻、黃稻、旱稻等特色稻種,形成創意稻作景觀,舉辦特色嘗新節,吸引市民前來體驗農耕文明和農事活動。四是發展花生種植。花山村種落花生,名正言順,便于品牌培育與傳播,可整合農作專家智慧,引種各種花生,匯聚一處,白的,黑的、紅的、彩色的,將花山村的花生種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開發花生主題的衍生產品和主題活動,如花生休閑食品、科普研學產品等,將花山村的花生做成響當當的品牌。五是發展高山特色蔬菜。伏口蔬菜栽培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遠近聞名。花山村的蘿卜大又甜,倍受消費者青睞。可舉辦時鮮蔬菜采摘節,吸引城里來的游客參與,促進就地銷售。六是發展高山云霧紅茶。花山村土壤偏酸性,且缺水,常年云霧繚繞,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漣源紅茶生產歷史悠久,遠銷歐美,花山村可結合湄江景區,打造“湄江紅”高山云霧茶品牌。七是發展特色養殖。黃牛最適合,性價比高,香豬、羊、野兔等亦可適當發展,通過燒烤、狩獵、捕捉等特色體驗活動吸引游客,促進就地銷售。八是利用高山氣候條件,開發特色食品加工,如風吹牛肉干、香豬臘肉、梅山腐乳、花山泡菜、香菇罐頭等。九是利用高山夏季涼爽的氣候特征,整合村民閑置住房,成立專業合作社,開發民宿產品,吸引中老年人前來避暑度假,康復養生。十是在花山小學等處開發英漢同源國學館培訓項目,吸引孩子們在節假日和寒暑期前來開展研學活動,增強文化自信,培育新的學習理念。
針對梅灣村田土少、山林多的地理條件,來自湖南農業大學的生態學專家王智教授、湖南農科院的中藥材種植專家宋榮等對黃桃、百合、七葉草等新品種推廣提出指導性意見,堅持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的綠色發展理念。專家們與貧困戶及產業帶頭人互留電話,為梅灣村鞏固脫貧效果提供后續智力支持。
參加此次現場指導活動的專家陣營強大,專業背景多元,從土壤學、微生物學、細菌學、生物化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等基礎學科,到水稻栽培、經果林種植、蔬菜栽培、茶葉制作、中藥材種植、園藝園林,再到食品加工、旅游規劃、節事策劃、文創開發、研學培訓、康復養生,涉及產業鏈的前期規劃、中期生產、后期營銷各個環節,既有德高望重的資深教授,也有創新思維活躍的中青年學者,真正發揮了團隊式作業的優勢。這次專家服務團活動成效顯著,為兩個貧困村的產業扶貧梳理了資源與條件,剖析了重點和難點,權衡了優勢與挑戰,找準了扶貧攻堅的突破口,理清了工作思路,少走了彎路,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為扶貧攻堅與脫致富找到了捷徑和妙計,增強了駐村干部和當地群眾的信心。扶貧攻堅如同打仗,漣源市專家服務團首次團隊式會診,可謂出師告捷。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