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現在國外流行富翁買報紙。今年7月,“股神”巴菲特買下了第三十家報紙;緊接著的8月,貝索斯宣布以個人名義收購《華盛頓郵報》;而已有141年歷史的《波士頓環球報》被另一位億萬富翁約翰-亨利買下。 因此有人提出,億萬富翁也許是日漸衰落的新聞業的救命稻草。然而,富豪伸出援手真的可以拯救新聞業嗎?湯姆·福斯基不這么看。他認為,億萬富翁們花錢花錯了,他們即便掏錢資助,也無法解決媒體找不到新的商業模式的問題;而且,富豪的錢應該花在刀刃上,應該在傳媒“產業聯盟”的組建上發揮作用。鈦媒體將這位資深評論家觀點綜合編譯如下:
【蔥蔥、梁敏儀/鈦媒編輯】億萬富翁們似乎都熱衷于購買媒體業務。企業富豪針對媒體的投資行為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了。但不少人認為,最近的幾起媒體收購已經不再是出于“面子工程”,反而更像一種“慈善事業”。eBay創始人Pierre Omidyar最近創立了媒體公司,再加上Jeff Bezos幾個月前成功競購《華盛頓郵報》一事的煽風點火(相關背景見鈦媒體此前報道《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巴菲特又賺瘋了》),難道滿目蒼夷的美國新聞機構也許可以被拯救了? 錯。億萬富翁的錢用錯了地方。我的理由如下: 富豪資助模式的悖論 有一點已經是共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聞業務,其癥結不在于應用程序、移動App或新技術的缺乏,也不是紙張與電子之間的戰爭。歸根到底,原因是在于整個傳媒業嚴重依賴于“廣告”的商業模式。盡管各大新聞網站盡其所能,但仍未能阻止廣告業的衰落。
拿《紐約時報》為例,其數字新聞、付費墻服務、創新性的出版實驗(參見鈦媒體報道)等等,公認的位列行業榜首。然而,其數字業務的廣告收入持續下跌,一季不如一季。明明受眾數量在增長,可廣告怎么就賺不到錢呢———這明顯講不通。根本原因,是由于它挑戰的是整個傳媒產業的商業模式難題。 1,引述皮尤研究報告來看,今年,新聞產業整體的區域廣告業務上升了22%;然而,兩大趨勢正在抹殺區域性新聞機構: 其一,全美主流的大型廣告網絡對品牌的目標市場選擇,如今更傾向于更精準的區域性投放;他們代理的沃爾瑪這種全國性品牌也不例外; 其二,谷歌、Facebook以及其他網絡廣告的競爭者們,都在不斷提高同真正的本地廣告商的議價能力,將更多的廣告空間賣給他們。 2,資源向移動平臺的轉移是另一個不利趨勢。移動廣告收入規模差不多相當于PC桌面廣告的五分之一。另外,皮尤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六家公司占據移動端展示廣告收入的72%,但沒有一家公司屬于新聞業。” 3,在線廣告價格繼續下跌。這是因為網絡上有無數新產品。新企業必須薄利多銷才能站穩腳步。 4,這不是“紙”與“數字”競爭的問題。問題在于,新聞越來越不受歡迎。皮尤報告稱,觀眾數量將進一步減少,因為年輕一代對其不那么感興趣。皮尤研究所就觀眾習慣進行調查,其結果表明未來新聞行業不明朗。 5,盡管部分報業找到了“金主”的支持,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發明出某個神奇的App或技術,來扭轉傳媒行業的慘淡的經濟。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問題。 除了直接出錢購買報紙,還有一類億萬富翁,他們選擇出錢贊助各類新聞職業類的培訓項目,試圖助其一臂之力。已故的Warren Hellman先生——也是一位通過eBay發財的商人——就投資了著名的“灣區新聞培訓計劃”。但這又能有多大幫助? 這就是富豪資助的悖論:想想看,這些拿到富豪資助的主流報紙,最終可能打敗的是那些背后沒有富豪支持的區域性新聞機構——典型的自相殘殺,反而對真正的對手谷歌、Facebook等沒有沖擊力。 我來告訴富豪們怎么做:繼續規模化 拯救新聞業只意味著一件事:發展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讓所有媒體組織蓬勃發展,自由競爭。 例如,舊金山以往擁有十幾家日報,而他們之間的競爭不外乎就是看誰的新聞質量高,誰的新聞更及時。因為當時的商業模式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讀者的增加就意味著收入增加——這個規律今天已經不復存在。 億萬富翁應該聯合起來行動。他們的錢,應該花在資助可持續發展的媒體商業模式上,也就是所有地方新聞機構可以依賴和發展的模式。此舉只能以全行業為基礎,與大型的新媒體平臺(如谷歌和Facebook)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擴大規模。 這就需要一個“產業聯盟”的東西來完成控制和制定指標的角色,最終目的就是重振廣告收入。例如,可以向受眾展示,相比搜索廣告,媒體內容如何能吸引更多商機,因而對廣告主更有價值。這是贏取利潤的最后一擊了。 當然,這可能需要司法部的支持,需要他們對媒體產業聯盟在反壟斷法方面提供特別豁免,前提是全行業聯合起來,為了在高科技媒體巨頭的壓榨下存活而努力。否則,新聞行業將繼續如履薄冰,最終失敗。 谷歌和報業:蝎子和青蛙的故事 谷歌對于新聞業的沖擊,根本在于讓廣告價值不斷縮水。谷歌的顛覆,在保護自身廣告標準的同時,最終嚴重壓低了媒體內容的廣告價值。谷歌的廣告標準正是基于其龐大的數據——這一點完勝獨立(生產)的內容,讓谷歌有充分的激勵繼續它的模式。 這就是扼殺媒體行業的罪魁禍首,而且是種“雙輸”,因為這同時也扼殺了谷歌能夠從媒體行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我有很好的數據說明:谷歌斥資127億美元建立的AdSense網絡,與《紐約時報》等出版商的廣告收入不相上下,而今年卻收益暴跌。這說明什么? 谷歌就像是伊索寓言中那只想過河的蝎子,蝎子請求青蛙背他過河,但青蛙拒絕了,青蛙說蝎子會刺痛他。蝎子說,怎么會?這可真荒謬,那樣的話我們肯定就雙雙被淹死了。 青蛙最后同意了。但到了河中央,蝎子還是蜇傷了青蛙,他們開始一起沉入水中。 青蛙呱呱叫道,“為什么反悔?!” 蝎子回答說,“我是一只蝎子。 ” 我天生要蜇人——這不是出于理性或刻意預謀的。谷歌的存在,天性就是要貶值媒體內容,以保持其廣告引擎的價值。這真是弄巧成拙,試想,如果網絡上沒有“新”東西——人們每天回來干什么? 然而,谷歌不知道的是:創作新聞不是免費的,高質量的新聞是可以非常昂貴的。 故事應該這么講:蝎子和烏龜 且聽聽13世紀版的《蝎子》寓言:蝎子說服烏龜,讓烏龜背他過河。中途,烏龜感覺到蝎子試圖刺穿他的外殼蟄自己,于是烏龜驚恐之中索性沉到了河底,連蝎子也一起淹死了。 億萬富翁資助企業問題在于:這些企業的競爭對手都是缺少富翁支撐的企業——而后者是真的在摸索一條持續發展的模式。 億萬富翁資助企業,根本不能制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做弊大于利。解決新聞業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忘掉億萬富翁的“慈善”行為,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聞業務。
億萬富翁親吻青蛙,青蛙并不會變成公主。但是從烏龜身上,傳媒業倒是能學到不少,烏龜寬廣的背部可以承載許多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