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桂工網訊(記者 楊福平)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要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出訪東盟國家時再次提到,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中國將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在國家即將出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背景下,全國十幾個省市(區)借勢提出了各種概念和口號,不約而同地結合地方實際規劃了各自的“角色”,那么,作為中國最靠近東南亞國家的廣西,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國際區域合作和國家“一帶一路”總體戰略中將如何找準定位?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廣西有了哪些準備?
“一帶一路”,成就外交大手筆
“一帶一路”的提出并非偶然,其針對的方向也很明確:一個著眼于大陸,一個著眼于海洋,一個著眼于歐亞,一個著眼于東南亞,而且都以周邊國家為基礎同時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都貫穿平等協商、友好交流的精神,都以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相互投資為基礎,都是公共外交、商業外交、經濟外交的大戰略。正如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劉洪洋代辦所說:“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大倡議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周邊外交的大手筆,是中國為實現亞洲各國的整體振興,促進世界和諧發展所作出的莊嚴承諾。”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指出:“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很好地將歷史、現實和未來結合起來,其特別意義在于(提醒世界人民):今天中國的發展給周邊國家帶來的是機會,而不是壓力。另一位長期從事南亞問題研究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干城也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新絲綢之路作為一個柔性概念,將有助于中國與周邊國家增進友好關系,是放眼長遠的外交戰略。
今年3月12日,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邱小琪在當地知名報紙《太陽報》上發表題為《重振“海上絲綢之路”,讓希望揚帆起航》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一帶一路”將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次區域連接起來,有利于各區域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建立和健全亞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使亞太區域合作邁上一個新臺階……“一帶一路”涵蓋了中國中西部和沿海省市,緊扣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對外開放戰略,將助推中國形成全面改革開放新格局。
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有商業的地方,便有美德。“一帶一路”是建立在區域經濟和商貿合作基礎上的全新外交,是把美德帶給世界的具體實踐。誠如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所說:“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為了“合作共贏,打造利益共同體”。
“南寧渠道”,鑄造合作大平臺
坊間有一種說法:因為周邊首要,所以廣西重要。廣西獨有的地理區位決定了它在中國周邊外交和國際區域合作戰略中的重要“角色”,注定了它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通道”和“門戶”。
廣西地處西南經濟圈、中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是我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通的省區,北部灣一灣連七國,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廊通七城,西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部,使廣西成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最便捷的陸海大通道。如果說,某些西方國家想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當“棋子”、當“炮灰”予以牽制中國,實現單方面的“亞太再平衡”的話,中國政府則想把自家23.67萬平方公里的廣西當信用、當通道、當商機,為中國-東盟友好合作架設友誼之橋。
10年前,中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同東盟建立起“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伴隨中國與東盟和平發展、開放合作的“黃金十年”,地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前沿的廣西乘勢而上,除了在經濟總量上取得十年翻兩番的驕人成績以外,在國際交往方面,特別在與東盟各國的經濟、文化、體制機制的交流合作方面逐步形成了獨具優勢的“南寧渠道”。
正如一位觀察人士所言:基于1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所形成的“南寧渠道”不僅是一條高效運轉的商貿通道,同時也是一條獨具優勢的外交通道。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已經分別在南寧建立了總領事館。馬來西亞總領事館也已確定將落戶南寧,目前已經完成了選址工作。
據有關方面統計,自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來,先后有近50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近1800位部長級貴賓到南寧出席相關會議,各方圍繞多領域舉辦過近300個高層次會議論壇與交流活動。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秘書長許寧寧曾表示:通過“南寧渠道”,中國、東盟不僅增強了交流、加深了互信,更帶來實實在在的成果,一系列以“南寧共識”、“南寧宣言”、“南寧倡議”命名的會議文件,使“南寧渠道”成為中國與東盟間溝通交流、共謀發展的重要通道。
另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雄昌博士透露:下一步,廣西方面將聯合國家相關部委,積極拓展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服務“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功能,完善辦會機制,充分發揮“南寧渠道”在促進政治、外交、經貿、文化等多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作用,使之成為同時服務“10+1”和“10+6”的有效載體,成為中國與東盟、南亞,以及大洋洲、非洲各國開放合作的大平臺,成為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廣西通道”。
“雙核驅動”,構建廣西大交通
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省份,陸路邊界線長1020公里,海岸線長1629公里,是我國西南、中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出境大通道。
作為中國—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在促進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基本建成連接東盟的立體式交通網絡。據了解,自2002年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機制建立以來,雙方開展了一系列務實而深入的合作,彼此之間的交通便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目前,在廣西境內規劃了12個通往越南以及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國際公路通道接點,包括4個高速公路、1個一級公路和7個二級公路。
在港口方面。廣西沿海港口是我國距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發展潛力最大的港口。多年以來,廣西北部灣港口建設快速推進,口岸開放不斷擴大,相繼開通了防城港-香港-蛇口-海防集裝箱班輪航線、防城港-巴生-新加坡-曼谷集裝箱直航班輪航線、北部灣港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巴生港、泰國曼谷港、越南海防港、越南胡志明港等多條海上直達航線和北海至越南下龍灣的海上旅游航線。此外,還建立了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與多個國家簽署了港口合作備忘錄和港航物流合作協議。
近幾年,廣西全面實施北部灣經濟區和西江經濟帶“雙核驅動”戰略,形成了海陸互動、江海聯動、邊海協動的開放發展新格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早已納入國家戰略,實現快速發展,在產業園區、港口建設、保稅物流、互通互聯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珠江—西江經濟帶也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該戰略將進一步發揮廣西的“戰略支點”作用,促進桂粵、桂港、桂澳以及桂湘、桂黔、桂滇合作,加強互聯互通,實現中國東、西部的無縫對接。
據統計,截至2012年,廣西公路通車里程已經突破10萬公里;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580公里;高鐵里程1081公里;沿海萬噸級深水泊位51個,港口吞吐能力接近2億噸;內河港口接近1億噸;民航旅客吞吐量達到1427萬人次。
更有甚者,按照相關規劃,到2015年,廣西全區綜合交通網里程將要達到12.5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營運里程6000公里,鐵路營運里程5000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將要達到3.36億噸,內河港口吞吐能力1.5億噸;民航旅客吞吐能力將要達到3000萬人次。
另據廣西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陳道遠透露,未來幾年,廣西將借力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在港口建設、公路建設、鐵路建設、航空建設以及管道建設等方面加大縱深與密度,真正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重要交通運輸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