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資訊報道網 消息:哲學家說,“良知是人類最珍貴的醫藥,有了它,世間便充滿了光和力量”。 500年前,被稱為“兩個半圣人”之一的明朝大儒王陽明,創立了著名的“心學”,風靡亞洲,其核心宗旨便是“致良知”。 “良知”是一個國家、一個產業、一個團體、一個人的靈魂和基石。 曾幾何時,在強大的利益和權力驅動之下,中國社會面臨一種“良知麻木”、“道德滑坡”和“信仰缺失”的局面。知識界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中國的魂丟了”。此言一出,引起國人共鳴。 2010年,我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企業——汾酒集團,提出了“中國酒魂”的定位,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體系。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及時的“高大上”的“中國酒文化”的傳播與較量。
但是,更多行家卻認為,這是一場深層次的基于中國“品質工藝、工匠精神、良知誠信和精神信仰”的認知與較量,是對白酒產業一次全方位的探源、正名、和自醒,是在為中國白酒尋根找魂。 “中國酒魂”體系“第一次解決了中國白酒的‘本源問題’、‘標準問題’和‘價值評判’”。白酒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品質到底好在哪里?未來的價值方向在哪里?這個產業值不值得尊敬? 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內,至少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以前,中國白酒一直宣揚的是外在的權力、身份、地位、面子、高價等。很少有企業高屋建瓴站在全行業的角度,從“文化尋根、技藝風格、道德誠信和產業價值”上,展示白酒作為中國獨有酒種的魅力。 汾酒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后,盡管汾酒在1988-1993獲得過“六連冠”,贏得如雷貫耳“汾老大”的名聲。但是并沒有真正找到“產業和自我”的價值賣點。 直到“中國酒魂”的出現。 “中國酒魂”以無可置疑的詳實歷史資料,確立了中國白酒的“三大源頭——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和“四大貢獻——中國白酒產業的奠基人,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傳播中國白酒文化的火炬手,見證中國白酒發展歷史的活化石”。 從此以后,汾酒形成了一種“肩負產業責任,輸出文化價值,篤信品格技藝,堅守道德信仰”四位一體的傳播理念,被業界稱為“汾酒新思維”。這個時期,基于歷史真相的“良知”與“信仰”成為汾酒品牌傳播的主旋律。
汾酒“酒魂信仰”的推出,以及后來做的一系列酒文化活動,讓外界已經感受到:汾酒這種“高大上”的思想品格,并不是在做做腔調,裝裝樣子,而是實實在在為中國白酒產業的未來,行與思,鼓與呼。 汾酒集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汾酒絕不會做‘贏了商業利益,輸了道德良知’的事,這會讓老百姓戳脊梁骨的”。這種品格、高度、情懷,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做出來的。非深愛者不能珍視,非憂思者不能壯懷,非擔當者不能堅守,非大智者不能沉潛,非高瞻者不能引領。 眾所周知,當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共享和社會透明將大勢所趨,人人都是監督者,都是探求真相維護正義的思想者。未來,隨著中國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的大轉型,“良知誠信”將越發顯得重要,一切人和物都將變得不再神秘,都將放在陽光下接受世人的評判。 中國白酒產業能否從原料—工藝—包裝—宣傳—飲用—服務—文化等各個環節,重塑和建立一套符合國際化視野的“產業價值觀”?能否建立一套經得起歷史和時代檢驗的“良知價值體系”和“信仰營銷系統”?將越來越決定這個千年傳統行業的未來命運! 以這樣說,中國白酒遭遇的所謂“消費斷層”,本質是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對力量的盲目崇拜,無論是拜神、拜金、還是拜權,高攀不上便迷茫、困惑、悲觀、憤慨。其實,任何對力量范疇的討巧和努力,都只能南轅北轍,唯一的解藥便是“良知的力量”。只有以“良知”重塑中國人對酒的態度,才能照亮白酒的未來行程。 “轉變人們對白酒的態度,重塑白酒品質、品味、品格之魂,構建‘致良知’的生產及傳播體系,大幅提升白酒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價值”——這正是“中國酒魂”和“汾酒1510品質工程”,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當前,中國的政治生態正在發生重大轉變,“新常態”正在提升和重塑中華民族的道德與良知,誠信與尚美。“中國酒魂”和“1510品質工程”的傳播,是在中國喚起一種“良知”,以“魂兮歸來”之精神,來重構中國白酒的價值譜系,引導和提升“純正健康的可持續消費潮流”。(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七,更多精彩請搜索“汾酒1510系列之+文章序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