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總喜歡把“上市”當作衡量企業成功的標尺之一,按照這個標尺來看,國內主板上市公司不過3 000多家,加上新三板公司也不超過20 000家。但在全國超過8 000萬家企業主體數量下,它們不過占比0.03%。“上市”是一件不常見的奢侈品。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更小的范圍,“上市”似乎又是一個常見的企業發展節點。在廣州番禺,占地50萬平方米的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內,最近一年來,幾乎每月都有1家園區企業掛牌上市。園區內1 200多家企業,掛牌上市公司26家,占比超過2%。 上市不是衡量企業成功的唯一標準,卻是一個區域經濟活力的重要象征。但在過去,番禺還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強區,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有什么魔力,能吸引這么高密度的優質企業在此生根成長? 第一個弄潮兒 “祝賀園區第26家掛牌和上市企業,雅琪生物掛牌新三板”, 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大門口,一條嶄新的紅色橫幅正在宣告著園區的又一件喜事。 引領這波上市浪潮的第一位弄潮兒,是駐扎在園區13號樓的中海達公司。 中海達創立于1999年,是國內測繪裝備領域唯一一家上市企業。2007年之前,中海達的故事并不發生在廣州天安園區。 搬遷到天安前,中海達的辦公地點位于另一處規模較大的產業園。當時的中海達,年銷售額只有4000多萬元,租用的辦公場地小,位置偏。最難受的是,“最近的用餐點都有10分鐘車程”,在那個沒有外賣平臺的年代,“用餐難”竟成了公司招攬人才的門檻。 尋求搬家的中海達,碰上了正全力引進高潛力企業的廣州天安園區。 配套設施正是廣州天安園區服務的強項。在園區的運營理念中,任意一個辦公區,都必須滿足“商務、休閑、娛樂、教育、健康、政務服務等各類配套步行可達”的標準。 中海達的團隊在園區轉了好幾圈,1000米外的員工宿舍、500米內的食堂、周邊還有便利店、銀行等一系列配套設置,中海達的團隊考察完,立刻就決定申請入駐園區。 中海達有入駐意愿,園區也有嚴格的審核標準。本著“寧缺毋濫”的發展原則,園區對每一家申請入園的企業都有詳細的背景調查環節。2004-2010年,申請入駐園區的企業,通過率只有5%左右。 廣州天安園區同樣向中海達派出了考察團隊,做了一輪嚴格的“盡職調查”:中海達是一家技術導向的企業,在測繪領域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盡調之后,中海達又提出了新需求——出于業務需要,中海達要在樓頂架設天線,并對電井進行改造。這超過了園區給予入駐企業的權限,也對其他入駐企業有影響,入園存在分歧。 最后,雙方各退一步,商談了一個折衷的解決方案:將中海達安排在頂樓,園區允許其在樓頂架設天線。 搬進新園區,中海達再也沒有后顧之憂。2007-2011年,中國GPS整體市場每年持續增長30%;國產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2顆衛星增加到10顆。市場向好,中海達在這兩個領域的技術又處于領先地位,業績連續增長,上市水到渠成。 2011年2月15日,中海達在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測繪裝備領域第一家上市公司。 以上市為起點,中海達借助資本開始了快速擴張。通過收購和投資,目前中海達旗下有15個子公司,業務從測繪裝備擴展到測繪數據、網絡平臺、測繪系統等多個領域。 上市6年,中海達的市值從5.85億元增至52億元,翻了近10倍。 看到中海達 “名利雙收”,其他企業坐不住了。“這么多年了,園區內的許多老板早已相互認識,對各自企業水平都很清楚。中海達上市了,很多老板覺得自己家的也可以。” 中海達的上市,以及其后續發展軌跡在園區引起了轟動,園區內的企業對上市都躍躍欲試。 企業成長助推器 然而上市有一套復雜而系統化的籌備過程,財務準備、股權結構、法律規范、公司架構……僅僅是前期的合規問題,就難倒了不少企業家。飯局上說一說上市的豪言壯語容易,但落實到具體的流程,讓不少企業家打起了退堂鼓。 為了減輕企業的上市負擔,廣州天安園區聯合廣州市、番禺區,以及園區所在的東環街道三級政府部門,在園區內設立服務中心,企業在園區里就能辦理跟政府有關的事項,包括工商登記、項目申報、專利申報、落實優惠政策等。 2013年,新三板結束試點,擴大至全國。如同被打開塞子的香檳酒,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從2012年底的105家,激增至目前的11 000多家,5年間增長了100多倍。上市需求打開后,園區建立了上市辦公室,這個機構為企業提供上市輔導,并處理和政府間的大部分事項。 除了上市辦,園區還著力引進外部專業機構輔助企業上市。 2016年1月,在番禺區政府的協調下,盛景網聯華南大區總部從越秀區搬遷至園區。盛景網聯是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咨詢公司和創業服務平臺。總經理李敏杰透露,盛景網聯搬入的全過程都有專人服務,入駐后接觸到很多優秀企業,這讓他覺得從越秀區搬過來“賺了”。 盛景網聯服務過10家A股上市公司、1 500多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也服務過園區內的千千氏、麗晶軟件、博芳環保等企業。其旗下的盛景嘉成母基金是達晨創投、經緯中國、君聯資本、順為資本等國內頂尖創投機構的出資人與LP。進入園區后,很多企業通過園區舉辦的沙龍主動接觸盛景網聯,參與到盛景網聯的培訓和活動中。 為中小型企業規劃融資、設計商業模式,指導潛在的上市企業登錄資本市場,給上市企業的戰略和管理補課,盛景網聯進入了一個企業寶庫,而園區的企業也找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司機”。 “這里經常坐了幾十個上百個掛牌企業的董事長,我們搞過一場活動,中午80多個掛牌企業的董事長一起坐在這里吃盒飯,因為吃完還有活動。”除了園區內的企業,盛景網聯還以園區為軸,串聯起整個華南大區需要服務的企業。 一位企業正沖刺新三板的董事長告訴我們,相對融資和個人財富提升,上市后企業的影響力提升是他更看重的,“做企業的成就感全在這上面了”。 熱烈的商業氛圍顯示出了成果——自2015年起,園區新增23家上市公司。上市正在成為園區企業爭相達成的目標。 尋找節點效應 在園區的另外一家企業,浩云安防身上,我們看到了更有意思的細節。 按照園區的規定,所有入駐企業都不能將生產車間和代工企業放在園區,生產環節必須放在園區以外,這是園區對節能環保的嚴苛要求。遠離工廠和車間,豈不是意味著企業遠離了整條產業鏈? 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觀察到,園區內很多企業有著合作關系,在安防、環保、測繪等領域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體系。浩云安防就是產業體系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2008年,浩云安防進入園區。當時,浩云安防主營業務高度垂直,只做金融安防產品,金融安防的產品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和多家金融機構有合作關系。 盡管浩云安防最初只租用了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園區還是在人才、資金、資源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服務和支持。為了縮短產品的組裝和測試流程,浩云安防主動推薦自己上游的,制造網絡設備的合作伙伴進入園區。 在這之后,浩云安防陸續在安防產品中加入了指紋認證、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甚至更專業的指靜脈識別等技術,并推薦了更多的上游企業進入園區。 這些企業在園區內得到發展,同時也服務了更多安防領域的企業。鉑亞科技、圖衛信息……更多從事安防和智慧城市的企業成長起來。無意之中,一條安防產業鏈形成了。 2011-2016年,安防市場連續5年保持10%以上增速,2016年我國安防市場規模達到5 000億元以上。在視頻監控細分行業中,金融安防占整個市場的11%左右。 受益于市場環境和這條產業鏈,浩云安防業績持續向好,在2015年登陸創業板。今年6月份,浩云安防搬入了園區新建的獨棟總部大樓,辦公面積18 400多平方米,是最初的260倍。 中海達、千千氏、藍谷智能……這樣的節點企業還有很多。伴隨這些節點企業的發展,抱團前進的企業也得到發展,吸引更多關聯企業入駐園區。 盡管節點企業的效果很好,但園區運營方并沒有刻意去培養這樣的效應。原因很簡單:企業自己會在效率、成本、價值之間做權衡,需要什么樣的合作伙伴只有企業自己知道。 園區只需要將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引進各個行業的優秀企業,它們就會和園區原有的企業產生化學反應,并帶動更多的外部企業進入園區。 企業服務三級生態 從中海達、盛景網聯到浩云安防,這個創新創業生態圈是如何運轉的?或者說,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給企業提了供哪些服務?縱覽三家企業在園區的落地發展,園區陪伴了企業成長的三個關鍵時刻: 第一,合理完善的基礎配套服務。 包括辦公空間的選定、裝修、入駐,商務、休閑、娛樂、教育、健康、政務等在內的各類配套設施的便利性,園區所在區位的交通等。 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的客戶服務中心,就是幫助企業完善這些細節的“居委會大媽”。企業入駐時,有專人負責對接,解決所有硬件問題。 這是在幫助企業“打地基”。 第二,配比豐富的資金、人才和資源服務。 有了穩固的地基,企業才能“建高樓”,這一階段,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助力。 早在2008年,園區就聯合中國銀行成立了廣東省首家科技支行,與政府、銀行三方設立資金池,為科技企業做貸款擔保。現在,在園區的0.5平方公里范圍內,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廣州銀行、廣州農商行5家銀行都設立了支行。 去年,中南大學工程建模與科學計算研究所在園區揭牌,作為在國內數控機床和先進制造領域第一的中南大學,看中的是園區這種產業集聚氛圍與創新基因。 校企合作的對象,還包括中科院、中國人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 資金、人才之外,企業的需求更加多樣化:銀行、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等,這些第三方企業被引入園區,它們提供服務的方式更加靈活,有些直接入駐園區,有些則在園區外提供協助。 第三,從節點到平臺的生態服務。 除了上述資源,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50萬平米的空間里,律師行、會計師事務所、設計顧問公司、獵頭公司……但凡與創新和創業相關的產業,一應俱全。這樣的創新生態也極大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園區聯合各級政府在園區內設立的“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在廣州屬于首例。為企業提供上市服務的上市辦,也在這樣的創新思維下成立。 除了這些,園區還引進了咨詢公司、培訓機構、風投資本等外部資源,全力輔助企業找到適合的路徑。 站在園區中心的高爾夫球場上環顧四周,我們的感覺是,園區是一個微縮的創新城市,配套設施為這個創新城市打好了地基,資源和服務讓城市中的個體蓋起高樓,那些頂尖的優秀企業則成為這個城市的地標建筑。 國務院副總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將廣州天安園區定義為“三資融合” “土地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在這里融合成創新的力量。 園區之于企業,究竟意味著什么?當大多數人的回答還停留在配套服務時,廣州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正用自己的模式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打造出優質企業生態圈,用深度服務為企業賦能,助推園區企業加速騰飛。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