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發布了一則關于消費者金融素養的調查結果——《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該報告顯示,41.84%的受訪者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的受訪者認為自身金融水平較差。 理財知識水平不夠 據報告內容顯示,只有35.27%的投資人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比較好”,投資人對全部金融知識問題的平均正確率僅有59.56%,并且在貸款知識、投資知識和保險知識的問題上正確率更低,均在50%左右。 并且投資人在金融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卻仍舊想理財的情況下,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報告中顯示62.72%的投資人會選擇“向相關金融機構的員工咨詢”,55.56%的投資人選擇自己上網查。
現金流不充足 報告中還顯示,有超過65%的人,在面對接下來一筆約等于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他們無法完全承擔這筆支出。就這方面的問題,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講師表示,我們在家庭理財中最重要的應急準備金,這筆資金就是用來防止有什么突發事件急需用錢所準備的,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家庭財富配置尤其注重資產配置比例,應急準備金是必要的一筆資金,其余家庭資產在配置了風險產品之后還可以配置一些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如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貨幣基金等,還有今年的稀缺品諾亞方舟NPA,是機構為投資人提供短周期、高收益、易變現的不良資產項目,在優選項目、分散投資的基礎上獲取較高收益。
投資不看合同 報告顯示,只有38.09%的投資人在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會仔細閱讀合同條款,而10.81%的投資人根本不看。 可見有的投資人在配置理財產品時,只聽客戶經理介紹之后,就簽了合同。但其實有的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避重就輕”等現象,導致投資人達不到預期收益,產生糾紛。 嘉豐瑞德的理財講師認為,投資人不管在配置何種理財產品,都應該注重簽約的合同,是否是公司自營產品,如果是,印章應是公司自己的;相反,則不是注意查看合同細節,避免錯漏導致財產受到損失。 總之,理財產品多種多樣,投資人應多補充自己的金融知識,充分了解到一個理財產品的性質以及如何達到盈利目的等,這也是對自己資產的一種負責人的表現。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