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法律信息化建設 為企業轉型升級加油
——中鐵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法律信息化建設紀實 中國傳媒聯盟 訊:(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劉坤 沈兆忠 董志振)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發展新動力,需要將信息化運用于企業發展之中,加快釋放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能。中鐵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創新法律管理方式方法,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大力提升法律管理水平,全面推進依法治企,運用信息化手段,為企業轉型升級助力加油。 法律信息化上高度 中鐵七局三公司成立合同管理領導小組,借助OA辦公平臺,拋棄紙質媒介,以合同管理信息化為切入點,開啟了對法律信息化管理的探索。通過合同無紙化流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流轉時間,保留了評審痕跡。為扎實推進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和項目管理試驗室活動,公司授予法律管理一票否決權,將法律審核嵌入成本信息管理系統、物資管理系統等業務管理流程之中,使其成為業務審批的必經環節,更好地促進了法律管理與業務管理的深度融合。同時,采用可追溯的條形碼技術,公司下發文件規定,凡是新簽合同沒有條形編碼的,業務部門不得辦理結算,財務部門不予付款,由此形成倒逼機制,迫使項目將所有合同全部納入企業管理體系。公司成立了以總經理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人事、工經、財務、技術、物資、設備、法律、辦公室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法律信息化管理領導小組,在合同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上,單獨建設法律管理信息系統,以適應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公司于2016年8月成功研發并上線運行了“法律事務共享平臺”。該平臺以風險防范為核心,以集中管控為主線,以合同管理為基礎,將合同管理、印章管理、授權管理、客戶管理、防偽技術與法律合規實踐有機集合起來,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施工企業的合同與印章管理難題,基本實現了法律管理與經營管理的無縫對接,使企業的合同做到了“三統一、兩增強、一減少”,即:統一加蓋公司合同專用章、統一進行防偽技術處理、統一具備二維碼身份識別,增強了公司對項目的集中控制力,增強了企業誠信名片的含金量,從源頭上大大減少了風險的發生,從而將法律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依法治企深融合 針對企業工程項目分散,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中鐵七局三公司全面貫徹落實中國中鐵法治工作規劃,全力推進依法治企,不斷探索企業法務工作的新途徑,提升依法治企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以風險防范為核心,以集中管控為主線,以合同管理為基礎,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將合同管理、印章管理、授權管理、防偽技術與法律合規實踐有機集合起來,破解了長期困擾施工企業的法務管理與商務管理兩張皮的難題,實現風險防范與價值創造同步提升。一是法務工作與企業管理深度融合 。通過法律信息化管理手段,促使業務管理主動與法律管理對接,實現二者同研究、同部署、同實施、同推進、同檢驗,真正實踐了“事前防范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為輔”的法律工作方針。隨著法律信息化管理帶來的服務保障、規范管理和價值創造作用逐漸顯現,法律管理在企業中的角色定位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正在由糾紛的化解者、風險的防范者向業務的促進者、效益的增加者以及戰略的支撐者轉變,法律部門疲于應付的工作局面也得了扭轉。二是合同管理重心轉移。合同是企業進行市場經營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從事經濟活動的重要依據。企業的合同管理水平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水平。管理不好合同,就無法保障企業經營目標的落實和經濟利益的實現。通過法律信息化手段強化了合同管理的法律屬性,堵住了合同管理的漏洞,大幅提升了合同質量和效率,拉伸了合同管理的深度,保證了合同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實,從源頭上降低了合同風險,實現合同管理重心從項目生產前臺向機關管理后臺的轉移。三是企業數據實現后臺管控。由于公司項目數量眾多,地域分布較廣,單靠業務人員手工建立臺賬,進行分析,耗時耗力,各系統間也很難實現資源共享。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在管理流程和系統中實現數據自動收集、存儲、匯總與分析,企業后臺能夠及時全面的掌握現場信息,通過分析與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風險防控,大大提高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動了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四是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在實現合同管理重心由項目生產前臺向機關管理后臺轉移后,合同流轉、印章使用、授權辦理、黑名單檢索以及數據分析等工作借助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員工作量,節約了辦事時間,更好地服務于項目的施工生產。五是企業成本明顯下降。建筑行業屬于微利行業,稍有不慎就會虧損。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施工企業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法律信息化管理堅持用最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徹底摒棄了傳統的人工辦理業務模式,砍掉打印、郵寄環節,減少了差旅支出,周而復始,集腋成裘,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助推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六是信息檢索可溯便捷。傳統的管理模式,法務部門工作人員經常需要在資料查找、人員尋找等方面耗費較多時間,尤其是糾紛處理更是如此。法律信息化管理可以將有關過程中產生的資料、經辦人員信息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進行永久保存,一旦需要就可以隨時查找,不會因工程完工、人員變動而無法查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員工的工作責任心和對企業的忠誠度。 法律管理結碩果 中鐵七局三公司圍繞業務抓管理,圍繞制度抓落實,不斷創新管理思路,通過法律管理與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強化對項目的后臺管控,徹底解決了困擾施工企業的合同與印章管理難題,加速了法律管理與經營管理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二者的無縫對接,法律管理的風險防范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同步提升,實現了企業管理的轉型升級。一是提升了企業合同管理水平。法律信息化管理強化了合同管理的法律屬性,堵住了合同管理的漏洞,大幅提升了合同質量和效率,拉伸了合同管理的深度,保證了合同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實,從源頭上降低了合同風險。二是推動了法律管理向工程項目延伸。推行法律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公司配合平臺使用專門建立了法律QQ群和微信平臺 ,用于幫助、指導項目一線的業務人員辦理法律業務,交流信息化應用體會,探討施工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公司建立起了300余人的法律信息化管理工作隊伍,這支隊伍逐漸成為公司法律管理的重要力量,無形中筑起企業法律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鋪就了依法治企的寬闊道路。三是增強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案件數量是檢驗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三公司推行法律信息化管理以來,在企業規模連續增長的背景下,每年的糾紛案件數量基本保持穩定,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與同等規模企業相比,效果更為顯著。公司每年的案件數量遠遠低于未實施法律信息化管理的傳統企業,法律糾紛訴訟案與同等規模企業相比僅占到同等規模企業的30%,合同審核數量一年內增長了近2000份,公司部門評審意見采納率達到了100%。 2016年,該公司實現資產總值41.73億元,年生產能力達60億元以上。被中國中鐵股份公司授予“扭虧解困十佳”、“三級施工企業20強”、“成本管理標桿單位”等稱號;連續被陜西省和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被評定為“陜西省建筑施工企業AAA級信用企業”,入選“陜西省建筑業百強企業”;被中交協評定為“AAA級信用企業”,被中施協授予“全國優秀施工企業”稱號。法律信息化建設為企業轉型升級助了力,加了油。 (常魁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