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今時代,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好壞的標準。我國自21世紀以來,正經歷著空前的城鎮化建設,由于我國地緣遼闊,區域發展各有千秋,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本文就這些模式的特點展開討論,分析我國當前城鎮化發展模式的主要問題,得出相應的建議與結論。 1.研究背景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標志著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在此階段內研究城鎮化模式的國情背景有以下幾個方面。 1.1龐大的人口基數 2017年,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9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人口城鎮化”,如何實現大規模的人口轉移是當前城鎮化的第一要務。 1.2人多地少的格局 雖然我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但人均占有量是少之甚少,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積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3區域發展不平衡 由于受地理、區位、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非常明顯的梯形發展格局。這不僅體現在東、中、西的三大板塊的發展不均衡上,在一個區域內也會形成核心先進區與落后區明顯的差異。 1.4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二元結構一方面抬高了農村勞動力流動成本,另一方面加劇了城鄉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阻礙了城鄉統籌,區域一體化的建設。 1.5拔苗助長式的進程 我國城鎮化建設本身就起步較晚,還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低碳化等共同推進,這種壓縮進程的發展模式是具有挑戰性的。 2.城鎮化的發展現狀 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2.1城鎮化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城鎮化的進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由表1可知,我國城鎮化率呈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7.35%,預計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 表1我國城鎮化率走勢 ![]() 數據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由表2可知,2016年,城鎮化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絕大多數分布于東部沿海地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協調,各省之間城鎮化率存在較大的差異。 表2 2016年我國大陸31省市城鎮化水平 ![]() 數據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2.2人口與城鎮化 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就有了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的區別,而實現城鎮化的首要條件就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人口的城鎮化,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所以人口的轉移是實現城鎮化的充要條件。由表3可知,在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基本城鎮化階段。 表3 我國城鄉人口變化情況 ![]() 數據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2.3產業與城鎮化 城鎮化的另一個基本要求是產業的城鎮化,農村人口大量轉移至城鎮,這也就要求城鎮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實現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產業城鎮化經驗,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城鎮化水平越高。由表4可知,我國三大產業逐年向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2016年,我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占比為8.6%:39.8%:51.6%。 表4 三大產業變遷 ![]() 數據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3.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有一些地區憑借區位、政策、資源等優勢,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城鎮化模式,其中不乏有很多成功的模式經驗值得借鑒和思考。這些模式不外乎兩種類型,即大城市、城市群模式和小城鎮主導型模式。 3.1大城市、城市群模式 大中等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進而形成以區域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典型案例有:上海模式、重慶模式、長三角城市群模式、珠三角城市群模式、長江中游城市群模式等。 3.1.1長三角城市群模式 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區域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長三角城鎮體系、產業體系及基礎設施的構建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鎮化率近70%,核心區產業結構在轉型升級中取得積極進展,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為2.8:43.4:53.8。 長三角城市群城市體系是以區域城市為特征,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相結合的現代化城市體系。該模式的可借鑒經驗主要有以下3各方面。 一是完善的交通網絡與產業布局。長三角城市群交通發達,各產業的分布形成了沿交通線的空間格局。 二是區域人才合作模式。由長三角 16 個城市人才中心共同與的長三角網上人才市場建設已進入人才共享體系。 三是區域聯動機制。區域之間的聯動性加強,如長三角企業可就近自由選擇報關地點,然后根據物流需要在其他口岸城市直接辦理出關或提貨手續,降低了企業的進出口成本。 3.1.2珠三角城市群模式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廣東省,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鎮化率達85%,預計到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將超過60%。 其主要特征有:依托區位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市場活躍度高,國際影響力大;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三角地區城鄉一體化態勢明顯;城市級別高,兩個國際城市(香港、澳門)和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廣州)。 3.1.3京津冀城市群模式 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天津、河北兩省一市組成。該區域內城鎮化率為56%;2016年,三大產業比例為5.2:37.3:57.5。 京津冀城市群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區域發展不協調,行政級別不對等是造成該區域內城鎮化差異大的最主要原因。 3.1.4三大城市群模式優缺點 根據以上三個城市群的發展現狀與特點,概括出三個不同區域城市群的優缺點,如表5。 表5 我國三大城市群優缺點比較 ![]() 資料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3.2小城鎮主導模式 截止2016年末,我國農村人口總數為5.9億人,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有近2億人。僅僅依靠大城市解決不了人口轉移問題,以鄉鎮工業和小城鎮建設為中心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備受青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種模式分別是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下表6就三個農村城鎮化模式的異同點進行了簡要分析。 ![]() 資料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4.我國城鎮化模式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表7 兩種模式下的問題與建議 ![]() 資料來源:南京卓遠研究中心整理 5.結論與啟示 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一要切實解決人口城鎮化的突出問題;二要有效推進產業結構改革;三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的策略。其中,優先發展大城市、城市群模式有利于加速實現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通過大城市的經濟聚集優勢和社會聚集優勢,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另外應形成以大城市為龍頭中心、周邊環之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的合理格局。 (責任編輯:海諾) |